導航:首頁 > 設備公司 > 上海比洋光纖通信設備有限公司

上海比洋光纖通信設備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8-11 07:57:37

❶ 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兩個企業有什麼聯系嗎

1987-2000年發展歷程回顧

1987年11月18日,第一個模擬蜂窩行動電話系統在廣東省建成並投入商用。

1994年3月26日,郵電部移動通信局成立。

1995年,GSM數字電話網正式開通。

1996年,行動電話實現全國漫遊,並開始提供國際漫遊服務。

1997年7月17日,中國移動第1000萬個行動電話客戶在江蘇誕生。

1997年10 月22日、23日,廣東移動通信和浙江移動通信資產分別注入中國電信(香港)有限公司(後更名為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分別在紐約和香港掛牌上市。

1998年8月18日,中國移動客戶突破2000萬。

1999年4 月底,根據國務院批復的《中國電信重組方案》,移動通信分營工作啟動。

1999年7月22日0時,"全球通"行動電話號碼升11位。

2000年4月20 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正式成立。

2000年底,中國移動的交換容量超過1億戶。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移動通信」)是2000年4月20日成立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注冊資本為518億元人民幣,現資產規模超過5000億元。中國移動通信擁有全球第一的網路規模和客戶規模,連續6年入選《財富》雜志世界500強,最新排名第202位,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合作夥伴。

中國電信,最初被稱為「中國郵電電信總局」。1995年進行企業法人登記,從此逐步實行政企分開。1998年,郵政、電信分營,開始專注於電信運營。1999年,中國電信的尋呼、衛星和移動業務被剝離出去。2000年,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正式掛牌。2001年, 中國電信被再次重組,進行了南北分拆。2002年5月,新的中國電信集團公司重新正式掛牌成立。

20世紀70年代
1970年
960路微波通信系統Ⅰ型機研製成功,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發射成功。
1972年
北京開始建設人造衛星地球站一號站,1973年建成投產。
1973年
郵電部恢復。
1974年
北京人造衛星地球站二號站建成投產,通信容量為132條話路和一路雙向彩色電視。通過印度洋上空的國際通信衛星,我國與亞非各國和地區開通了衛星通信直達電路。研製成功石英光纖。
1978年

120路脈碼調制系統通過鑒定。
研製成功多模光纖光纜。
20世紀80年代
1980年
64路自動轉報系統(DJ5-131型)研製成功。
1982年
首次在市內電話局間使用短波長局間中繼光纖通信系統。
256線程式控制用戶電報自動交換系統研製成功並投產使用。
我國自行設計的8頻道公用行動電話系統在上海投入運營。
1983年
9月16日,上海用150MHz頻段開通了我國第一個模擬尋呼系統。
4380路中同軸電纜載波系統研製成功,並通過國家鑒定。
1984年
4月8日,我國的DFH-2(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定點高度為35786公里,4月16日定點於東經125°E赤道上空。通過該星進行了電視傳輸、聲音廣播、電話傳送等試驗。
我國開始在長途通信線路上使用單模光纖。
5月1日,廣州用150MHz頻段開通了我國第一個數字尋呼系統。
程式控制中文電報解碼機通過鑒定並推廣使用。
具備國際直撥功能的編碼縱橫制自動電話交換機(HJ09型)研製成功。
1985年
上海貝爾公司組裝了第一批S-1240程式控制電話交換機。
廣州與香港、深圳、珠海開通電子郵件。
深圳發行了我國第一套電話卡,共3枚,面值87元。
我國正式經國際衛星組織的C頻段全球波束轉發中央電視台的電視節目。
北京至南極無線電話通話成功,這是我國電信史上最遠距離的短波通信。
1987年
第一個長距離架空光纜通信系統(34Mb/s)在武漢至荊州、沙市間試通。
9月20日,錢天白教授發出了我國第一封電子郵件,此為中國人使用網際網路之始。
11月,廣州開通了我國第一個行動電話局,首批用戶有700個。
我國第一個160人工信息台在上海投入使用。
1988年
第一個實用單模光纖通信系統(34Mb/s)在揚州、高郵之間開通,全長為75公里。
北京高能物理所成為我國最早使用網際網路的單位。它利用網際網路實現了與歐洲及北美地區的電子郵件通信。
3月7日,我國發射了第一顆實用通信衛星。
5月9日,北京、波恩國際衛星數字式電視會議系統試通。
1989年

第一條1920路(140Mb/s)單模光纖長途干線在合肥、蕪湖間建成開通。
5月,我國的第一個公用分組交換網通過鑒定,並於11月正式投產使用。
6月,廣東省珠江三角洲首先實現了行動電話自動漫遊。
20世紀90年代
1990年
7月,上海引進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800MHz集群移動通信系統。
140Mb/s數字微波通信系統研製成功。
1991年
一萬門程式控制數字市內電話交換機通過鑒定。1920路(6GHz)大容量數字微波通信系統和一點對多點微波通信設備通過鑒定。
3月,第一個ISDN(綜合業務數字網)的模型網在北京完成聯網試驗。622Mb/s光纖通信數字復用設備(五次群復用設備)研製成功並通過了技術鑒定。
11月15日,上海首先在150MHz頻段上開通漢字尋呼系統。
1992年
7月,我國第一個168自動聲訊台在廣東省南海開通。
1993年
9月19日,我國第一個數字行動電話通信網在浙江省嘉興開通。
1994年
郵電部成立移動通信局和數據通信局。
10月,我國第一個省級數字移動通信網在廣東省開通,容量為5萬門。
1997年
9月3日,中國電信(香港)有限公司成立,注冊地為香港。
10月22日,中國電信(香港)有限公司正式在美國紐約和香港上市。
1998年
3月,在原電子工業部和郵電部的基礎上,組建信息產業部。
5月15日,北京電信長城CDMA網商用試驗網--133網,在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投入試運營。
1999年

1月14日,我國第一條開通在國家一級干線上的,傳輸速率為8×2.5Gb/s的密集波分復用(DWDM)系統通過了信息產業部鑒定,使光纖通信的容量比原來擴大了8倍。
7月,中國電信基本完成了移動通信業務的剝離,籌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
21世紀初
2000年
5月17日,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掛牌。
6月28日,中國電信(香港)有限公司更名為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
2001年
12月11日,中國電信被南北分拆,西南、西北以及長江以南21個省份組建新的中國電信集團公司。
2002年
1月8日,中國聯通CDMA網路正式開通。
5月16日,新的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正式宣布成立。

❷ 通信電纜和光纜的區別

1、含義不同

通信電纜是傳輸電話、電報、傳真文件、電視和廣播節目、數據和其他電信號的電纜。

光纜是為了滿足光學、機械或環境的性能規范而製造的,它是利用置於包覆護套中的一根或多根光纖作為傳輸媒質並可以單獨或成組使用的通信線纜組件。

2、組成不同

通信電纜由一對以上相互絕緣的導線絞合而成。

光纜主要是由光導纖維(細如頭發的玻璃絲)和塑料保護套管及塑料外皮構成,光纜內沒有金、銀、銅鋁等金屬,一般無回收價值。光纜是一定數量的光纖按照一定方式組成纜芯,外包有護套,有的還包覆外護層。

3、傳輸信號不同

電纜傳輸的是電信號。光纜傳輸是實現光信號傳輸的一種通信線路。

❸ 光通訊的光通訊

目前寬頻城域網(BMAN)正成為信息化建設的熱點,DWDM(密集波分復用)的巨大帶寬和傳輸數據的透明性,無疑是當今光纖應用領域的首選技術。然而,MAN等具有傳輸距離短、拓撲靈活和接入類型多等特點,如照搬主要用於長途傳輸的DWDM,必然成本過高;同時早期DWDM對MAN等靈活多樣性也難以適應。面對這種低成本城域范圍的寬頻需求,CWDM(粗波分復用)技術應運而生,並很快成為一種實用性的設備。 對光通信來說,其技術基本成熟,而業務需求相對不足。以被譽為「寬頻接入最終目標」的FTTH為例,其實現技術EPON已經完全成熟,但由於普通用戶上網需要的帶寬不高,使FTTH的商用只限於一些試點地區。但是,在2006年,隨著IPTV等三重播放業務開展,運營商提供的帶寬已經不能滿足用戶對高清晰電視的要求,隨之FTTH的部署也提上了日程。無獨有偶,ASON對傳輸網路控制靈活,可為企業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不少運營商為發展和維系企業客戶,不惜重金投資建設ASON。
全光網路未來傳輸網路的最終目標,是構建全光網路,即在接入網、城域網、骨幹網完全實現「光纖傳輸代替銅線傳輸」。而目前的一切研發進展,都是「逼近」這個目標的過程。 本世紀30年代,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總有一天光通信會取代有線和微波通信而成為通信主流」。該觀點反映出光纖通信技術在未來通信中已顯示出其重要性。今天,光通信技術已經很成熟,光纖通信已是各種通信網的主要傳輸方式,光纖通信在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把光纖通信放在了國家發展的戰略地位。現在光纖的使用已不只限於陸地,光纜已廣泛鋪設到了大西洋、太平洋海底,這些海底光纜使得全球通信變得非常簡單快捷。現在不少發達國家又把光纜鋪設到住宅前,實現了光纖到辦公室、光纖到家庭。光纖通信技術之所以發展這樣迅速,除了人們日益增長的信息傳輸和交換需要外,主要是由光纖通信本身所具有的優點決定的。
光通訊大事件
――1880年,美國電話發明家貝爾就已經研究並成功地發送與接收了光電話。1881年,貝爾宣讀了一篇題為《關於利用光線進行聲音的產生與復制》的論文,報導了他的光電話裝置。
――1930年至1932年間,日本在東京的日本電報公司與每日新聞社之間實現了3.6公里的光通信,但在大霧大雨天氣里效果很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光電話發展成為紅外線電話,因為紅外線肉眼看不見,更有利於保密。
――1854年,英國的廷德爾在英國皇家學會的一次演講中指出,光線能夠沿盛水的彎曲管道進行反射而傳輸,並用實驗證實了這個想法。
――1927年,英國的貝爾德首次利用光全反射現象製成石英纖維可解析圖像,並且獲得了兩項專利。
――1951年,荷蘭和英國開始進行柔軟纖維鏡的研製。
――1953年,荷蘭人范赫爾把一種折射率為1.47的塑料塗在玻璃纖維上,形成比玻璃纖維芯折射率低的套層,得到了光學絕緣的單根纖維。但由於塑料套層不均勻,光能量損失太大。
――1960年7月世界上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出現了。1961年9月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
――20世紀60年代,有的實驗室用氦——氖氣體激光器做了傳送電視信號和20路電話的實驗。也有的公司製成了語言信道試驗性通信系統,最大傳輸距離為600米。到80年代初激光通信已進入應用發展階段。
――1966年英籍華人高錕博士首次明確提出利用光導纖維進行激光通信的設想,並為此獲得了1979年5月由瑞士國王頒發的國際伊利申通信獎金。
――1968年,日本兩家公司聯合宣布研製成了一種新型無套層光纖,它能聚集和成像,稱作聚焦纖維。同期,美國宣布製成液體纖維,它是利用石英毛細管充以高透明液構成的。這兩種光纖的光耗損很難降低,所以實用價值不大。
――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用高純石英生產出世界上第一根耗損率為每公里20分貝的套層光纖,開創了光纖通信的新篇章,使通信光纖研究躍進了一大步。一根光纖可以傳輸150萬路電話和2萬套電視。
――1976年日本在大孤附近的奈良縣開始籌建世界上第一個完全用光纜實現光通信的實驗區,到1978年7月已擁有300個用戶。(實際上光通信系統使用的不是單根光導纖維,而是由許多光纖維聚集在一起組成的光纜。一根直徑為1厘米的光纜,裡面有近百根光導纖維。光纜和電纜一樣可以架在空中,埋入地下,也可以鋪設在海底,它的出現使激光通信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 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開始大規模應用光通信技術,傳輸容量和傳輸距離都有很大的進步。目前我國也已經大量鋪設光纖網路。數據傳輸速率已達到100Gb/ps。 在70年代國外的低損耗光纖獲得突破以後,我國從1974年開始了低損耗光纖和光通信的研究工作,並於70年代中期研製出低損耗光纖和室溫下可連續發光的半導體激光器。1979年分別在北京和上海建成了市話光纜通信試驗系統,這比世界上第一次現場試驗只晚兩年多。這些成果成為我國光通信研究的良好開端,並使我國成為當時少有的幾個擁有光纜通信系統試驗段的幾個國家之一。到80年代末,我國的光纖通信的關鍵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從1991年起,我國已不再建長途電纜通信系統,而大力發展光纖通信。在「八五」期間,建成了含22條光纜干線、總長達33000公里的「八橫八縱」大容量光纖通信干線傳輸網。1999年1月,我國第一條最高傳輸速率的國家一級干線(濟南——青島)8×2.5Gb/s密集波分復用(DWDM)系統建成,使一對光纖的通信容量又擴大了8倍。
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開始大規模應用光通信技術,傳輸容量和傳輸距離都有很大的進步。中國市場方面,在互聯網接入領域,基礎電信企業的互聯網用戶進一步趨向寬頻化。截止2012年,中國互聯網寬頻用戶預計達到1.76億,年增幅達到17%。移動寬頻方面,3G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預計到2012年底中國3G用戶將發展至2.26億,超過互聯網寬頻接入用戶數量,同時,我國也已經大量鋪設光纖網路。數據傳輸速率已達到100Gb/ps。 對光通信來說,其技術基本成熟,而業務需求相對不足。以被譽為「寬頻接入最終目標」的FTTH為例,其實現技術EPON已經完全成熟,但由於普通用戶上網需要的帶寬不高,使FTTH的商用只限於一些試點地區。但是,在2006年之後,隨著IPTV等三重播放業務開展,運營商提供的帶寬已經不能滿足用戶對高清晰電視的要求,隨之FTTH的部署也提上了日程。無獨有偶,ASON對傳輸網路控制靈活,可為企業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不少運營商為發展和維系企業客戶,不惜重金投資建設ASON 。
據媒體報道,截至2010年,我國寬頻上網平均速率位列全球71位,平均下行速率僅1.8Mbps,僅為全球寬頻5.6Mbp s的平均接入速率的1/3,不及美、日等發達國家的1/10,而寬頻平均接入費用卻是發達國家的3-4倍。
雖然目前我國的寬頻發展狀況遠落後於發達國家,但數據顯示:我國光纖通信技術和產品設備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擁有世界最大最完整的光通信產業鏈,我國也成為全球光通信器件市場及產品輸出大國。
光纖通訊系統主要包含光通信設備、光纖光纜和光通信器件三部分,光通信器件則是構建光通信系統與網路的基礎,決定著高速光傳輸設備、長距離光傳輸設備和智能光網路的發展、升級以及推廣應用。
據《中國光通信器件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前瞻》分析,隨著我國光通信行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快,光通信器件產業逐漸向中國轉移,我國也成為全球重要的生產銷售基地。2010年中國生產製造的器件已佔全球25%以上市場份額,我國光器件市場規模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也從2008年的17%增加到2010年的26%左右,規模達到9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率30%。 未來傳輸網路的最終目標,是構建全光網路,即在接入網、城域網、骨幹網完全實現「光纖傳輸代替銅線傳輸」。而目前的一切研發進展,都是「逼近」這個目標的過程。
骨幹網是對速度、距離和容量要求最高的一部分網路,將ASON技術應用於骨幹網,是實現光網路智能化的重要一步,其基本思想是在過去的光傳輸網路上引入智能控制平面,從而實現對資源的按需分配。DWDM也將在骨幹網中一顯身手,未來有可能完全取代SDH,從而實現IPOVERDWDM。
城域網將會成為運營商提供帶寬和業務的瓶頸,同時,城域網也將成為最大的市場機遇。目前基於SDH的MSTP技術成熟、兼容性好,特別是採用了RPR、GFP、LCAS和MPLS等新標准之後,已經可以靈活有效地支持各種數據業務。
對接入網來說,FTTH(光纖到戶)是一個長遠的理想解決方案。FTTx的演進路線將是逐漸將光纖向用戶推近的過程,即從FTTN(光纖到小區)到FTTC(光纖到路邊)和FTTB(光纖到公寓小樓)乃至最後到FTTP(光纖到駐地)。當然這將是一個很長的過渡時期,在這個過程中,光纖接入方式還將與ADSL/ADSL2+並存。
基於上述全光網路構架有很多核心技術,它們將引領光通信的未來發展。下面著重介紹ASON、FTTH、DWM、RPR這四項最重要的技術。

❹ 激光光纖通信是什麼

遠在18世紀初,一位工人在勞動中無意中觀察到水管里的水能夠導光。時隔不久,一位希臘工人又發現光不僅可以從玻璃細棒的一端迅速地傳到另一端,而且絲毫不向棒外空間發散,如同水在水管里流動一樣。雖然人們很早就發現了光導現象,但一是沒有高質量的相干光源,二是沒有低損耗的玻璃纖維材料,所以人們只是使用普通玻璃絲與普通光進行一些關於光的全反射以及折射的演示和試驗。

1960年激光出現後,於1966年剛從英國倫敦大學畢業的33歲的英籍華人科學家高琨,發表了一篇題為《適合於光頻率的絕緣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只要解決玻璃純度和成分就能獲得光傳輸損耗極低的玻璃纖維的學說。依據這一理論,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首次提出了光耗20分貝/公里的光纖設想,從此光纖研究和生產領域逐漸活躍起來。到80年代,光纖技術已形成一門相當規模的產業,達到了實用階段。

所謂「光導纖維」實際上是一種比頭發絲還細的玻璃纖維絲,呈圓柱形結構,中間為直徑8微米或50微米的纖芯,外面裹以與纖芯折射率搭配的包皮,以保證實現光纖內的全反射。然後再塗上塑料護套,外徑一般為125微米。可像普通金屬導線那樣由多股絞合而成光纜。目前一根光纜可以通幾萬路電話或幾十路彩色電視節目,如美國的144芯光纜就是這樣。

在光纖通信中所使用的通信機,結構比起激光大氣通信機來,除編碼和調制系統外,取消了瞄準系統。發射和接收天線也簡化為集成化耦合器,由激光通信機直接耦合到光纜之中。此外,在長距離傳輸中,光中繼放大器也是不可少的。

激光光纖通信雖然發展得比較晚,但由於巨大的市場推動作用,目前已成為現代通信領域內的一大支柱,並且有越來越興旺的趨勢。美國早在1988年就敷設成功橫跨大西洋、容量為3.2萬路雙向電話的TAT-8海底光纜通信工程。日本經濟企劃廳「2010年技術研究預測研究會」於1991年7月18日提出報告書,要求在2010年前後將超高密度、超高速「太比特光通信系統」付諸實用,該技術為傳送彩色圖像所必不可少。

與太比特光通信系統連同相關技術,如光纖、存儲元件、光計算機元件及機器,加在一起將產生超過10億日元的巨大市場,成為日本高技術產業的支柱。

而歐洲,在20世紀末,光纖市場也異常活躍。它在持續經濟衰退的陰影中一枝獨秀,1991年交易額為11億美元。預計1995年將達到23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為17%。

以國際數字通信公司、國際電報公司為首的各國從事國際通信的企業家,1991年8月6日在英國簽訂了連接從日本到新加坡的海底光纜APC的建設與維修協定,並著手建設。預計有23個國家、地區的38家公司將成為這條光纜的共同所有者,於1993年7月底開始交付使用。它成為從日本向東南亞延伸的第一條長距離光纜。

根據《日本產經新聞》1992年12月21日報道,從美國西海岸彼特蘭的太平洋電信公司,到日本國際數字通信三浦電纜局之間,8397公里的高清晰度影像傳送和數字影像傳送都獲得了完滿的成功。

我國自1987年首先在上海兩個市話分局之間鋪設了一條1.8公里長的光纖通路至今,已建成的光纜總長達5000公里以上。

1992年12月14日,我國郵電部、日本國際電報電話公司和美國電報電話公司,在北京就開通中國南匯至日本九州的官崎,全長1250公里、560兆比特、7560迴路的兩條海底光纜的建設和維修達成協議,預計1993年12月底前開通。這將成為開通我國第一條連接國外的海底光纜。

我國的南沿海光纜干線,已於1992年11月24日全線開通,使得沿線長途通信能力提高了10倍以上。這條干線全長2800公里,容量超過了1萬條迴路,共投資4.5億元。途經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4省1市與72個城市聯網,將為改革開放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據有關部門介紹,「八五」期間,我國將陸續建成北京-濟南-南京、北京-沈陽-哈爾濱、徐州-鄭州、鄭州-西安-成都、杭州-福州-貴州-成都、北京-武漢-廣州、西安-蘭州-烏魯木齊等7條光纜干線,總長度為3.2萬公里,總投資將超過60億元。屆時,在祖國大地將構成一個完整的光纜干線網,徹底改變目前通信擁擠的現狀。

光纖通信在軍事上同樣應用很廣。美空軍後勤司令部目前已在8個空軍基地鋪設了據稱是迄今世界上同類網路中最大的光纖通信網路,每個基地至少有8000台主計算機、終端等設備連接在網路中。美軍是在1986年正式開放軍用光纜市場的,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敷設了12.5萬公里的光纖通路,其應用規模和發展速度使通信工業界大吃一驚。

❺ 1.光纜什麼時候發明 2.光纜什麼時候開始使用 3.光纜什麼時候開始商用

1976年,美國貝爾研究所在亞特蘭大建成第一條光纖通信實驗系統,採用了西方電氣公司製造的含有光纜144根光纖的光纜。1980年,由多模光纖製成的商用光纜開始在市內局間中繼線和少數長途線路上採用。單模光纖製成的商用光纜於1983年開始在長途線路上採用。1988年,連接美國與英法之間的第一條橫跨大西洋海底光纜敷設成功,不久又建成了第一條橫跨太平洋的海底光纜。中國於1978年自行研製出通信光纜,採用的是多模光纖,纜心結構為層絞式。曾先後在上海、北京、武漢等地開展了現場試驗。後不久便在市內電話網內作為局間中繼線試用,1984年以後,逐漸用於長途線路,並開始採用單模光纖。 通信光纜比銅線電纜具有更大的傳輸容量,中繼段距離長、體積小,重量輕,無電磁干擾,自1976年以後已發展成長途干線、市內中繼、近海及跨洋海底通信、以及區域網、專用網等的有線傳輸線路骨幹,並開始向市內用戶環路配線網的領域發展,為光纖到戶、寬代綜合業務數字網提供傳輸線路。

❻ 光纜與電纜有何區別

光纜
名稱: 光纜
主題詞或關鍵詞: 信息科學 通信
內容
通信光纜是一定數量的光纖按照一定方式組成纜心,外包有護套,有的還包覆外護層,用以實現光信號傳輸的一種通信線路。
1976年,美國貝爾研究所在亞特蘭大建成第一條光纖通信實驗系統,採用了西方電氣公司製造的含有144根光纖的光纜。1980年,由多模光纖製成的商用光纜開始在市內局間中繼線和少數長途線路上採用。單模光纖製成的商用光纜於1983年開始在長途線路上採用。1988年,連接美國與英法之間的第一條橫跨大西洋海底光纜敷設成功,不久又建成了第一條橫跨太平洋的海底光纜。中國於1978年自行研製出通信光纜,採用的是多模光纖,纜心結構為層絞式。曾先後在上海、北京、武漢等地開展了現場試驗。後不久便在市內電話網內作為局間中繼線試用,1984年以後,逐漸用於長途線路,並開始採用單模光纖。
通信光纜比銅線電纜具有更大的傳輸容量,中繼段距離長、體積小,重量輕,無電磁干擾,自1976年以後已發展成長途干線、市內中繼、近海及跨洋海底通信、以及區域網、專用網等的有線傳輸線路骨幹,並開始向市內用戶環路配線網的領域發展,為光纖到戶、寬代綜合業務數字網提供傳輸線路。

電纜
通常是由幾根或幾組導線[每組至少兩根]絞合而成的類似繩索的電纜,每組導線之間相互絕緣,並常圍繞著一根中心扭成,整個外麵包有高度絕緣的覆蓋層;特指海底電纜

❼ 光纜是有什麼構成的

光纜
光纜(optical fiber cable)主要是由光導纖維(細如頭發的玻璃絲)和塑料保護套管及塑料外皮構成,光纜內沒有金、銀、銅鋁等金屬,無任何回收價值。光纜是一定數量的光纖按照一定方式組成纜心,外包有護套,有的還包覆外護層,用以實現光信號傳輸的一種通信線路。

光纜歷史

1976年,美國貝爾研究所在亞特蘭大建成第一條光纖通信實驗系統,採用了西方電氣公司製造的含有144根光纖的光纜。1980年,由多模光纖製成的商用光纜開始在市內局間中繼線和少數長途線路上採用。單模光纖製成的商用光纜於1983年開始在長途線路上採用。1988年,連接美國與英法之間的第一條橫跨大西洋海底光纜敷設成功,不久又建成了第一條橫跨太平洋的海底光纜。中國於1978年自行研製出通信光纜,採用的是多模光纖,纜心結構為層絞式。曾先後在上海、北京、武漢等地開展了現場試驗。後不久便在市內電話網內作為局間中繼線試用,1984年以後,逐漸用於長途線路,並開始採用單模光纖。 通信光纜比銅線電纜具有更大的傳輸容量,中繼段距離長、體積小,重量輕,無電磁干擾,自1976年以後已發展成長途干線、市內中繼、近海及跨洋海底通信、以及區域網、專用網等的有線傳輸線路骨幹,並開始向市內用戶環路配線網的領域發展,為光纖到戶、寬代綜合業務數字網提供傳輸線路。

光纜網是信息高速路的基石

光纜是當今信息社會各種信息網的主要傳輸工具。如果把「互聯網」稱作「信息高速公路」的話,那麼,光纜網就是信息高速路的基石---光纜網是互聯網的物理路由。一旦某條光纜遭受破壞而阻斷,該方向的「信息高速公路」即告破壞。通過光纜傳輸的信息,除了通常的電話、電報、傳真以外,現在大量傳輸的還有電視信號,銀行匯款、股市行情等一刻也不能中斷的信息。目前,長途通信光纜的傳輸方式已由PDH向SDH發展,傳輸速率已由當初的140MB/S發展到2.5GB/S、4×2.5GB/S、16×2.5GB/S甚至更高,也就是說,一對纖芯可開通3萬條、12萬條、48萬條甚至向更多話路發展。如此大的傳輸容量,光纜一旦阻斷不但給電信部門造成巨大損失,而且由於通信不暢,會給廣大群眾造成諸多不便,如計算機用戶不能上網、股票行情不能知曉、銀行匯兌無法進行、異地存取成為泡影、各種信息無法傳輸。在邊遠山區,一旦光纜中斷,就會使全縣甚至光纜沿線幾個縣在通信上與世隔絕,成為孤島。給黨政軍機關和人民群眾造成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

海底光纜
海底光纜,Submarine Optical Fiber Cable。

海底光纜系統作為一種高質量、低成本、大容量的傳輸手段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特別是使用EDFA(摻餌光纖放大器)作為中繼器的光直接放大多中繼技術,使傳輸容量從560Mb/s一舉提高7倍,已開發了每纖可傳輸5Gb/s信號的海底光纜系統。

海底光纜是通信用的,一般鋪設於深海或者淺海,或者河道,不易於受損

敷設在海底的通信光纜,稱海底光纜

❽ 激光光纖通信的出現對通信行業帶來了什麼影響

遠在18世紀初,一位工人在勞動中無意中觀察到水管里的水能夠導光。時隔不久,一位希臘工人又發現光不僅可以從玻璃細棒的一端迅速地傳到另一端,而且絲毫不向棒外空間發散,如同水在水管里流動一樣。雖然人們很早就發現了光導現象,但一是沒有高質量的相干光源,二是沒有低損耗的玻璃纖維材料,所以人們只是使用普通玻璃絲與普通光進行一些關於光的全反射以及折射的演示和試驗。

1960年激光出現後,於1966年剛從英國倫敦大學畢業的33歲的英籍華人科學家高琨,發表了一篇題為《適合於光頻率的絕緣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只要解決玻璃純度和成分就能獲得光傳輸損耗極低的玻璃纖維的學說。依據這一理論,1970年美國康寧公司首次提出了光耗20分貝/公里的光纖設想,從此光纖研究和生產領域逐漸活躍起來。到80年代,光纖技術已形成一門相當規模的產業,達到了實用階段。

所謂「光導纖維」實際上是一種比頭發絲還細的玻璃纖維絲,呈圓柱形結構,中間為直徑8微米或50微米的纖芯,外面裹以與纖芯折射率搭配的包皮,以保證實現光纖內的全反射。然後再塗上塑料護套,外徑一般為125微米。可像普通金屬導線那樣由多股絞合而成光纜。目前一根光纜可以通幾萬路電話或幾十路彩色電視節目,如美國的144芯光纜就是這樣。

在光纖通信中所使用的通信機,結構比起激光大氣通信機來,除編碼和調制系統外,取消了瞄準系統。發射和接收天線也簡化為集成化耦合器,由激光通信機直接耦合到光纜之中。此外,在長距離傳輸中,光中繼放大器也是不可少的。

激光光纖通信雖然發展得比較晚,但由於巨大的市場推動作用,目前已成為現代通信領域內的一大支柱,並且有越來越興旺的趨勢。美國早在1988年就敷設成功橫跨大西洋、容量為3.2萬路雙向電話的TAT-8海底光纜通信工程。日本經濟企劃廳「2010年技術研究預測研究會」於1991年7月18日提出報告書,要求在2010年前後將超高密度、超高速「太比特光通信系統」付諸實用,該技術為傳送彩色圖像所必不可少。

與太比特光通信系統連同相關技術,如光纖、存儲元件、光計算機元件及機器,加在一起將產生超過10億日元的巨大市場,成為日本高技術產業的支柱。

而歐洲,在20世紀末,光纖市場也異常活躍。它在持續經濟衰退的陰影中一枝獨秀,1991年交易額為11億美元。預計1995年將達到23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為17%。

以國際數字通信公司、國際電報公司為首的各國從事國際通信的企業家,1991年8月6日在英國簽訂了連接從日本到新加坡的海底光纜APC的建設與維修協定,並著手建設。預計有23個國家、地區的38家公司將成為這條光纜的共同所有者,於1993年7月底開始交付使用。它成為從日本向東南亞延伸的第一條長距離光纜。

根據《日本產經新聞》1992年12月21日報道,從美國西海岸彼特蘭的太平洋電信公司,到日本國際數字通信三浦電纜局之間,8397公里的高清晰度影像傳送和數字影像傳送都獲得了完滿的成功。

我國自1987年首先在上海兩個市話分局之間鋪設了一條1.8公里長的光纖通路至今,已建成的光纜總長達5000公里以上。

1992年12月14日,我國郵電部、日本國際電報電話公司和美國電報電話公司,在北京就開通中國南匯至日本九州的官崎,全長1250公里、560兆比特、7560迴路的兩條海底光纜的建設和維修達成協議,預計1993年12月底前開通。這將成為開通我國第一條連接國外的海底光纜。

我國的南沿海光纜干線,已於1992年11月24日全線開通,使得沿線長途通信能力提高了10倍以上。這條干線全長2800公里,容量超過了1萬條迴路,共投資4.5億元。途經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4省1市與72個城市聯網,將為改革開放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據有關部門介紹,「八五」期間,我國將陸續建成北京-濟南-南京、北京-沈陽-哈爾濱、徐州-鄭州、鄭州-西安-成都、杭州-福州-貴州-成都、北京-武漢-廣州、西安-蘭州-烏魯木齊等7條光纜干線,總長度為3.2萬公里,總投資將超過60億元。屆時,在祖國大地將構成一個完整的光纜干線網,徹底改變目前通信擁擠的現狀。

光纖通信在軍事上同樣應用很廣。美空軍後勤司令部目前已在8個空軍基地鋪設了據稱是迄今世界上同類網路中最大的光纖通信網路,每個基地至少有8000台主計算機、終端等設備連接在網路中。美軍是在1986年正式開放軍用光纜市場的,僅用一年多的時間,就敷設了12.5萬公里的光纖通路,其應用規模和發展速度使通信工業界大吃一驚。

❾ 光纜的歷史沿革

1976年,美國貝爾研究所在亞特蘭大建成第一條光纖通信實驗系統,採用了西方電氣公司製造的含有
144根光纖的光纜。1980年,由多模光纖製成的商用光纜開始在市內局間中繼線和少數長途線路上採用。單模光纖製成的商用光纜於1983年開始在長途線路上採用。1988年,連接美國與英法之間的第一條橫跨大西洋海底光纜敷設成功,不久又建成了第一條橫跨太平洋的海底光纜。中國於1978年自行研製出通信光纜,採用的是多模光纖,纜心結構為層絞式。曾先後在上海、北京、武漢等地開展了現場試驗。後不久便在市內電話網內作為局間中繼線試用,1984年以後,逐漸用於長途線路,並開始採用單模光纖。 通信光纜比銅線電纜具有更大的傳輸容量,中繼段距離長、體積小,重量輕,無電磁干擾,自1976年以後已發展成長途干線、市內中繼、近海及跨洋海底通信、以及區域網、專用網等的有線傳輸線路骨幹,並開始向市內用戶環路配線網的領域發展,為光纖到戶、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提供傳輸線路。

❿ 誰能詳解一下電信、網通、移動、聯通的歷史

電信發展史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lecommunication

19世紀30年代,有線電報通信試驗成功後,用電磁系統傳遞信息的電信事業便迅速發展起來。它的興起與發展,大致經歷了電報的發明和應用、電話的發明和應用、大容量自動化通信網的發展和應用、數字通信的誕生和發展等四個時期。

電報的發明和應用 電報的發明是電氣通信的開始,人們利用電報,可以遠距離快速地傳送文字信息。1835年美國人S.F.B.莫爾斯創造了電報通信用的莫爾斯電碼,1837年他得到機械師A.L.維爾的幫助,研製出了電磁式電報機(後來被稱為莫爾斯人工電報機),並在紐約試驗成功。此後莫爾斯人工電報機和莫爾斯電碼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的應用。電報最初用架空鐵線傳送,只能在陸地上使用。1850年英國在英吉利海峽敷設了海底電纜,1866年橫渡大西洋的海底電纜敷設成功,實現了越洋電報通信。後來,各大洲之間和沿海各地敷設了許多條海底電纜,構成了全球電報通信網。

電報技術發展至今已近 150年。電報設備從最初的完全由人工操作的莫爾斯人工電報機,發展到自動化程度相當高的電子式電傳打字機,電報傳輸也從有線傳輸發展到無線電傳輸,從直流電報信號傳輸發展到多路音頻載波電報傳輸等。隨著電子計算機、數據通信、衛星通信、光纖通信等新技術的出現,電報通信進一步向著電子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此外,還出現了直接傳送文字、圖表、照片等信息的傳真電報。

電話的發明和應用 生於蘇格蘭的美國科學家A.G.貝爾於1876年發明了電話。有了電話,人們可以遠距離進行交談。最早的商用電話局於1878年設立於美國紐黑文市,有21家用戶。1880年許多城市之間也架設了電話線,開通了長途電話。歐洲一些國家也紛紛設立電話局。早期的電話機非常簡陋,通話的聲音不很清晰,通話的距離也不遠。炭精粉送話器的發明,傳輸話音的單鐵線改用雙銅線,使通話質量有所提高,通話距離有所增加。1899年美國M.I.普平教授成功地採用了加感技術,使利用電纜傳輸電話的通信距離增加了三倍以上。1906年L.D.福雷斯特發明了三極電子管;以後,利用電子管製成的增音機,實現了長距離電話通信。電子管應用於無線電通信以後,大大超過了原有火花式發信機,推動了無線電通信和無線電廣播的發展。越洋通信採用短波無線電比海底電報電纜更為經濟方便,不但能通電報,還可以通電話。在這期間,電話交換技術亦有很大發展,最初採用磁石電話交換機,最多隻能有幾百號電話用戶,隨著用戶的增加,出現了共電電話交換機,可有幾千號用戶。1889年A.B.史端喬發明了自動交換的步進制電話交換機,可以裝更多的用戶電話,不但使用方便,並可節省許多話務員。隨後,縱橫制電話交換機、半電子制電話交換機等自動電話設備也相繼問世,促使電話通信有了更大的發展。

大容量自動化通信網的發展和應用 19世紀90年代,電話通信已相當發達,世界上各大城市都裝置了自動電話交換機,電話用戶更多了,同時長途電話的需求亦迅速增加,這就要求有大容量的長距離傳輸設備,要求架空明線和長途電纜能增加傳輸電話的能力。在這樣情況下,1918年出現了載波電話,在一對銅線上可開通4路電話。1941年開始使用的同軸電纜上可以開通 480路電話,隨後發展至1800路、2700路甚至 1萬多路電話。50年代初,無線電通信採用微波接力方式,由於它建設速度快,成本低,可節省大量銅和鉛,能越過無法敷設電纜的地區等,很快就被各國採用。微波線路上也可裝用1800~2700路載波電話,通信能力大大提高。同軸電纜和微波接力通信的發展,為建設全國自動長途電話網奠定了基礎。許多國家如美國、日本、英國等都在50~70年代建成了全國長途電話自動化網路。國際電話的自動化,由於衛星通信的發展和海底同軸電話電纜的建成,在60~70年代也得到普遍的推廣。

數字通信的誕生和發展 1939年英國人A.H.里夫斯發明脈碼調制,可以將長期以來電話通信使用的模擬信號變成數字信號,但當時採用電子管,成本過高,難以推廣。1948年晶體管發明後,1962年才製成了24路脈碼調制設備並在市內通信網中應用。60年代集成電路尤其是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使脈碼調制方式變為簡單易行。1975年脈碼調制設備已復用到4032路。同時存儲程序控制電子交換機亦已研製成功,具備了由模擬網發展到數字網的條件。採用數字通信對電報和數據通信有更大的優越性,一條數字電話電路可以比模擬電話電路傳遞效率提高十幾倍至幾十倍。在大力推廣電子計算機在各個領域中應用的時代,數據通信佔有重要的地位。此外,現代傳輸設備如光纖通信是傳送數字信號的,衛星通信如使用數字信號亦可提高效率。因此通信網正由模擬網向著數字網方向發展。各種電信業務,包括電話、電報、數據、傳真、圖象等將合並在一個通信網內。這種通信網稱為綜合業務數字網。

中國電信的發展概況 1871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私自在中國敷設水線(海底電纜),並在上海租界設立電報局,開辦電報業務。1881年上海英商瑞記洋行在英租界內創立華洋德律風公司裝設電話。1897年德國強佔中國山東膠州灣的同時,在青島設立郵電局,經營郵政、電報、市內電話業務。1900年,丹麥人C.O.P.濮爾生乘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之際,在天津裝設電話,通達塘沽、北塘,1901年又把電話線延伸到北京。從1905年起中國政府陸續收回了京津、津沽電話,淞滬岸線、上海至煙台、大沽和煙台至威海衛(今威海市)的水線,上海、青島、濟南、哈爾濱的無線電台,以及大東、大北、太平洋三家電報公司在上海設立的電報收發處等。在外國侵佔中國電信權的同時,中國也自辦電報、電話和無線電通信等業務。

自辦電報:1877年清政府在台灣台南至旗後(今高雄)興建了軍用電報線。1879年又在天津與大沽口、北塘海口炮台之間架通了軍用電報線。1881年建成沿大運河的天津至上海電報線,全長3075華里,設電報總局於天津,並在沿途設立 7個電報分局,自1881年12月28日開始辦理公眾電報業務。這是中國經營公眾電信業務的開端。1882年清政府招集商股,收回政府投資,把電信建設和經營改為官督商辦。到1902年,陸續建成天津至北京、上海至廣州、南京至武漢、武漢至重慶等電報線。同時,在20幾個省區也建設了省內電報線,連通了絕大多數州府以上城市,並在這些城市開辦了公眾電報業務。到1935年全國建成電報線17.3萬多公里。中國自開辦電報業務以來,裝用的都是莫爾斯人工電報機。1901年後開始使用韋斯登自動收發報機。40年代初,在少數城市開始裝設電傳打字電報機、載波電報機和相片傳真機。

自辦電話:1899年清政府規定由電報局兼辦電話業務,先後在全國各大城市及部分中等城市裝設了市內電話,全部採用磁石電話交換機。1925年起,在有些城市改建為自動電話交換機。1935年全國已裝市內電話共 8.5萬門,其中有官辦,也有商辦的。1905~1934年陸續建成近距離長途電話線路 2.7萬多公里。1935年開始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九省間建設銅線線路3000多公里,裝用話音增音機和單路載波電話機,開通遠距離長途電話。1937年後擴大到其他各省並使用三路載波電話機。

自辦無線電通信:中國的無線電台建設是從軍事通信開始的。1899年兩廣總督在廣州總督公署、馬口、前山等要塞及較大軍艦上架設無線電台。北洋艦隊於1905年在南苑、保定、天津行營和 4艘軍艦上分別裝設無線電台。1907年為解決崇淞之間的直達通信,在江蘇省吳淞、崇明裝設無線電台。1912年起,陸續在北京、張家口、武昌、福州、廣州、蘭州、迪化(烏魯木齊)、奉天(沈陽)等城市建設了無線電台。1927年北伐軍到上海後,設廠製造短波無線電收發報機,並陸續在全國各大城市設立短波電台。1929年起在上海楓林橋、真茹、劉行建設國際收發信台,裝置大功率發報機。1930年起,該台陸續與舊金山、柏林、巴黎、日內瓦、西貢、倫敦、莫斯科、東京等地建立了無線電直達電報電路。這時,中國的國際電報通信已初具規模。

與此同時,192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在上海建立了秘密無線電台。為便於中共中央在上海與南方局、長江局、北方局等黨組織聯系,1930年陸續組建九龍、天津、贛東南、鄂豫皖、湘鄂西(洪湖)等無線電台,同年開始建立紅軍無線電大隊。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形成一個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的無線電通信網。

新中國的電信建設和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迅速地建設和恢復了北京至全國各主要城市的長途電信線路。1952年開始在全國主要干線上開通12路載波電話,60年代開始建設60路對稱電纜載波系統。1976年初開通了由北京到上海和杭州之間的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系統。1975年建成600路及960路微波接力通信,線路長達 1.4萬公里,通達全國19個省會和自治區首府,擔負了電話、電報通信、報紙傳真和電視、廣播節目的傳送任務。7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光纖通信系統,並在市內電話局間中繼線路上試用。隨著電信建設的發展,社會對通信的需求日益增加,各項電信業務和通信能力有了相應的增長。中國1949年及1983年電信業務量和設備情況見表。

隨著市內電話和長途通信網的建設發展,1976年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八個城市之間開放長途電話自動撥號業務,到1983年底發展到26個省會城市及50個專區市之間開放長途電話全自動或半自動撥號業務。市內電話自動交換的比重逐步擴大,在1983年底全國262.2萬門市話交換機設備中,自動電話交換機已佔75.17%。公眾電報通信已在上海、廣州等 5個城市裝置了電子計算機控制的自動轉報設備。通過自動轉報設備交換的電報數量占這5個城市總交換量的79.9%。在國際通信方面,已從短波無線電通信為主轉變為衛星通信為主,在北京、上海建設了國際衛星通信地球站。到1983年底已與45個國家和地區開通了直達電話和直達電報電路。

1984年4月8日中國發射的試驗通信衛星於 4月16日18時27分57秒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衛星上的儀器設備工作良好。隨後,進行通話、廣播和彩色電視的傳輸試驗,圖象清晰、聲音良好。標志著中國通信技術有了新的發展。

1956年在全國開放了會議電話業務,可以在北京、省會、地區、縣、公社(鄉)逐級開放,也可以由北京或省會一次開到縣(或公社)。60年代,在全國20幾個大中城市開放了相片傳真業務和13個城市的報紙傳真業務。在用戶電報業務上,從1980年的503戶已發展到1983年的1373戶。在數據通信方面,1980年已在全國60個城市間開通了一個低速數據通信網。1982年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期間,開始使用連通20部電子計算機的中速(1200比特/秒)數據通信網。

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創立了電子工業和電信工業,陸續設計製造出各類電信技術設備。如電傳打字電報機、傳真機、長途和市內自動電話交換機、各種通信電纜和載波設備、微波接力通信設備、計算機控制自動轉報設備、衛星地球站設備、光纖通信設備以及各種自動測試儀表等,基本上滿足本國的需要,並為進一步發展電信事業提供了條件。
參考資料:http://www.wiki.cn/wiki/%E7%94%B5%E4%BF%A1%E5%8F%91%E5%B1%95%E5%8F%B2
回答者:ty900926 - 江湖新秀 五級 3-9 17:35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多謝~!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3 個人評價

100% (3) 不好
0% (0)

其他回答共 1 條
19世紀30年代,有線電報通信試驗成功後,用電磁系統傳遞信息的電信事業便迅速發展起來。它的興起與發展,大致經歷了電報的發明和應用、電話的發明和應用、大容量自動化通信網的發展和應用、數字通信的誕生和發展等四個時期。

電報的發明和應用 電報的發明是電氣通信的開始,人們利用電報,可以遠距離快速地傳送文字信息。1835年美國人S.F.B.莫爾斯創造了電報通信用的莫爾斯電碼,1837年他得到機械師A.L.維爾的幫助,研製出了電磁式電報機(後來被稱為莫爾斯人工電報機),並在紐約試驗成功。此後莫爾斯人工電報機和莫爾斯電碼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的應用。電報最初用架空鐵線傳送,只能在陸地上使用。1850年英國在英吉利海峽敷設了海底電纜,1866年橫渡大西洋的海底電纜敷設成功,實現了越洋電報通信。後來,各大洲之間和沿海各地敷設了許多條海底電纜,構成了全球電報通信網。

電報技術發展至今已近 150年。電報設備從最初的完全由人工操作的莫爾斯人工電報機,發展到自動化程度相當高的電子式電傳打字機,電報傳輸也從有線傳輸發展到無線電傳輸,從直流電報信號傳輸發展到多路音頻載波電報傳輸等。隨著電子計算機、數據通信、衛星通信、光纖通信等新技術的出現,電報通信進一步向著電子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此外,還出現了直接傳送文字、圖表、照片等信息的傳真電報。

電話的發明和應用 生於蘇格蘭的美國科學家A.G.貝爾於1876年發明了電話。有了電話,人們可以遠距離進行交談。最早的商用電話局於1878年設立於美國紐黑文市,有21家用戶。1880年許多城市之間也架設了電話線,開通了長途電話。歐洲一些國家也紛紛設立電話局。早期的電話機非常簡陋,通話的聲音不很清晰,通話的距離也不遠。炭精粉送話器的發明,傳輸話音的單鐵線改用雙銅線,使通話質量有所提高,通話距離有所增加。1899年美國M.I.普平教授成功地採用了加感技術,使利用電纜傳輸電話的通信距離增加了三倍以上。1906年L.D.福雷斯特發明了三極電子管;以後,利用電子管製成的增音機,實現了長距離電話通信。電子管應用於無線電通信以後,大大超過了原有火花式發信機,推動了無線電通信和無線電廣播的發展。越洋通信採用短波無線電比海底電報電纜更為經濟方便,不但能通電報,還可以通電話。在這期間,電話交換技術亦有很大發展,最初採用磁石電話交換機,最多隻能有幾百號電話用戶,隨著用戶的增加,出現了共電電話交換機,可有幾千號用戶。1889年A.B.史端喬發明了自動交換的步進制電話交換機,可以裝更多的用戶電話,不但使用方便,並可節省許多話務員。隨後,縱橫制電話交換機、半電子制電話交換機等自動電話設備也相繼問世,促使電話通信有了更大的發展。

大容量自動化通信網的發展和應用 19世紀90年代,電話通信已相當發達,世界上各大城市都裝置了自動電話交換機,電話用戶更多了,同時長途電話的需求亦迅速增加,這就要求有大容量的長距離傳輸設備,要求架空明線和長途電纜能增加傳輸電話的能力。在這樣情況下,1918年出現了載波電話,在一對銅線上可開通4路電話。1941年開始使用的同軸電纜上可以開通 480路電話,隨後發展至1800路、2700路甚至 1萬多路電話。50年代初,無線電通信採用微波接力方式,由於它建設速度快,成本低,可節省大量銅和鉛,能越過無法敷設電纜的地區等,很快就被各國採用。微波線路上也可裝用1800~2700路載波電話,通信能力大大提高。同軸電纜和微波接力通信的發展,為建設全國自動長途電話網奠定了基礎。許多國家如美國、日本、英國等都在50~70年代建成了全國長途電話自動化網路。國際電話的自動化,由於衛星通信的發展和海底同軸電話電纜的建成,在60~70年代也得到普遍的推廣。

數字通信的誕生和發展 1939年英國人A.H.里夫斯發明脈碼調制,可以將長期以來電話通信使用的模擬信號變成數字信號,但當時採用電子管,成本過高,難以推廣。1948年晶體管發明後,1962年才製成了24路脈碼調制設備並在市內通信網中應用。60年代集成電路尤其是大規模集成電路的出現,使脈碼調制方式變為簡單易行。1975年脈碼調制設備已復用到4032路。同時存儲程序控制電子交換機亦已研製成功,具備了由模擬網發展到數字網的條件。採用數字通信對電報和數據通信有更大的優越性,一條數字電話電路可以比模擬電話電路傳遞效率提高十幾倍至幾十倍。在大力推廣電子計算機在各個領域中應用的時代,數據通信佔有重要的地位。此外,現代傳輸設備如光纖通信是傳送數字信號的,衛星通信如使用數字信號亦可提高效率。因此通信網正由模擬網向著數字網方向發展。各種電信業務,包括電話、電報、數據、傳真、圖象等將合並在一個通信網內。這種通信網稱為綜合業務數字網。

中國電信的發展概況 1871年丹麥大北電報公司私自在中國敷設水線(海底電纜),並在上海租界設立電報局,開辦電報業務。1881年上海英商瑞記洋行在英租界內創立華洋德律風公司裝設電話。1897年德國強佔中國山東膠州灣的同時,在青島設立郵電局,經營郵政、電報、市內電話業務。1900年,丹麥人C.O.P.濮爾生乘八國聯軍入侵中國之際,在天津裝設電話,通達塘沽、北塘,1901年又把電話線延伸到北京。從1905年起中國政府陸續收回了京津、津沽電話,淞滬岸線、上海至煙台、大沽和煙台至威海衛(今威海市)的水線,上海、青島、濟南、哈爾濱的無線電台,以及大東、大北、太平洋三家電報公司在上海設立的電報收發處等。在外國侵佔中國電信權的同時,中國也自辦電報、電話和無線電通信等業務。

自辦電報:1877年清政府在台灣台南至旗後(今高雄)興建了軍用電報線。1879年又在天津與大沽口、北塘海口炮台之間架通了軍用電報線。1881年建成沿大運河的天津至上海電報線,全長3075華里,設電報總局於天津,並在沿途設立 7個電報分局,自1881年12月28日開始辦理公眾電報業務。這是中國經營公眾電信業務的開端。1882年清政府招集商股,收回政府投資,把電信建設和經營改為官督商辦。到1902年,陸續建成天津至北京、上海至廣州、南京至武漢、武漢至重慶等電報線。同時,在20幾個省區也建設了省內電報線,連通了絕大多數州府以上城市,並在這些城市開辦了公眾電報業務。到1935年全國建成電報線17.3萬多公里。中國自開辦電報業務以來,裝用的都是莫爾斯人工電報機。1901年後開始使用韋斯登自動收發報機。40年代初,在少數城市開始裝設電傳打字電報機、載波電報機和相片傳真機。

自辦電話:1899年清政府規定由電報局兼辦電話業務,先後在全國各大城市及部分中等城市裝設了市內電話,全部採用磁石電話交換機。1925年起,在有些城市改建為自動電話交換機。1935年全國已裝市內電話共 8.5萬門,其中有官辦,也有商辦的。1905~1934年陸續建成近距離長途電話線路 2.7萬多公里。1935年開始在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九省間建設銅線線路3000多公里,裝用話音增音機和單路載波電話機,開通遠距離長途電話。1937年後擴大到其他各省並使用三路載波電話機。

自辦無線電通信:中國的無線電台建設是從軍事通信開始的。1899年兩廣總督在廣州總督公署、馬口、前山等要塞及較大軍艦上架設無線電台。北洋艦隊於1905年在南苑、保定、天津行營和 4艘軍艦上分別裝設無線電台。1907年為解決崇淞之間的直達通信,在江蘇省吳淞、崇明裝設無線電台。1912年起,陸續在北京、張家口、武昌、福州、廣州、蘭州、迪化(烏魯木齊)、奉天(沈陽)等城市建設了無線電台。1927年北伐軍到上海後,設廠製造短波無線電收發報機,並陸續在全國各大城市設立短波電台。1929年起在上海楓林橋、真茹、劉行建設國際收發信台,裝置大功率發報機。1930年起,該台陸續與舊金山、柏林、巴黎、日內瓦、西貢、倫敦、莫斯科、東京等地建立了無線電直達電報電路。這時,中國的國際電報通信已初具規模。

與此同時,192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在上海建立了秘密無線電台。為便於中共中央在上海與南方局、長江局、北方局等黨組織聯系,1930年陸續組建九龍、天津、贛東南、鄂豫皖、湘鄂西(洪湖)等無線電台,同年開始建立紅軍無線電大隊。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形成一個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的無線電通信網。

新中國的電信建設和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迅速地建設和恢復了北京至全國各主要城市的長途電信線路。1952年開始在全國主要干線上開通12路載波電話,60年代開始建設60路對稱電纜載波系統。1976年初開通了由北京到上海和杭州之間的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系統。1975年建成600路及960路微波接力通信,線路長達 1.4萬公里,通達全國19個省會和自治區首府,擔負了電話、電報通信、報紙傳真和電視、廣播節目的傳送任務。7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光纖通信系統,並在市內電話局間中繼線路上試用。隨著電信建設的發展,社會對通信的需求日益增加,各項電信業務和通信能力有了相應的增長。中國1949年及1983年電信業務量和設備情況見表。
我國行動電話發展歷程回顧
序語:回顧我國行動電話10多年的發展歷程,我國移動通信市場的發展速度和規模令世人矚目,中國的行動電話發展史是超常 規、成倍數、跳躍式的發展史。

自1987年中國電信開始開辦行動電話業務以來到1993年用戶增長速度均在200%以上,從1994年移動用戶規模超過百萬大關,行動電話用戶數每年幾乎比前一年翻一番。1997年7月17日,我國行動電話第1000萬個用戶在江蘇南京誕生,標志著我國移動通信又上了一個台階,它意味著中國行動電話用不到10年時間所發展的用戶數超過了固定電話110年的發展歷程。2001年8月,中國的移動通信用戶數超過了1.2億,已超過美國躍居為世界第一位。2003年6月底行動電話用戶總數已達2.3447億戶。

目前我國移動通信網的增長速度名列世界第一位,移動用戶總數躍居世界第一位。
◆ 1987年11月18日 第一個TACS模擬蜂窩行動電話系統在廣東省建成並投入商用。
◆ 1994年3月26日 郵電部移動通信局成立。
◆ 1994年7月19日中國第二家經營電信基本業務和增值業務的全國性國有大型電信企業---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聯通)成立。
◆ 1994年12月底廣東首先開通了GSM數字行動電話網。
◆ 1995年4月中國移動在全國15個省市也相繼建網,GSM數字行動電話網正式開通。
◆ 1995年7月中國聯通GSM 130數字行動電話網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建成開放。
◆ 1996年 行動電話實現全國漫遊,並開始提供國際漫遊服務。
◆ 1997年7月17日 中國移動第1000萬個行動電話客戶在江蘇誕生。
◆ 1997年10 月22日、23日 廣東移動通信和浙江移動通信資產分別注入中國電信(香港)有限公司(後更名為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分別在紐約和香港掛牌上市。
◆ 1997年底北京、上海、西安、廣州4個CDMA商用實驗網先後建成開通,並實現了網間的漫遊。
◆ 1998年8月18日 中國移動客戶突破2000萬。
◆ 1999年4月底 根據國務院批復的《中國電信重組方案》,移動通信分營工作啟動。
◆ 1999年7月22日0時 "全球通"行動電話號碼升11位。
◆ 2000年2月16日中國聯通以運營商的身份與美國高通公司簽署了CDMA知識產權框架協議,為中國聯通CDMA的建設打清了道路。
◆ 2000年4月20日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正式成立。它是在分離原中國電信移動通信網路和業務的基礎上新組建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2000年5月16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揭牌。
◆ 2000年6月21、22日中國聯通分別在香港、紐約成功上市,進入國際資本市場運營,並於一年之內成為香港恆升指數股。
◆ 2000年10月中國聯通宣布啟動CDMA網路建設,並且於該年年底正式開始了籌備工作。
◆ 2001年1月原部隊所有133CDMA網在經過資產清算後,正式移交中國聯通。
◆ 2001年2月聯通公司成立了全資子公司——聯通新時空移動通信有限公司,負責整個聯通CDMA網路的建設和經營。與此同時,聯通CDMA網路建設的具體籌劃工作正式展開。
◆ 2001年3月28日聯通CDMA建設一期工程系統設備的采購開始發標。
◆ 2001年7月9日中國移動通信GPRS(2.5G)系統投入試商用。
◆ 2001年10月13日中國聯通上海分公司率先在浦江兩岸的中心城區,構築了cdma-1X高速移動通信試驗網,並在召開的技術推介會上展示了初步的應用。
◆ 2001年11月14日中國聯通公司與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簽訂了《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與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電信網間互聯及結算協議》。
◆ 2001年11月26日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的第一億客戶代表在北京產生,標志著中國移動通信已成為全球客戶規模最大的移動通信運營商。
◆ 2001年12月22日聯通新時空CDMA網路建成。
◆ 2001年12月31日中國移動通信關閉TACS模擬行動電話網,停止經營模擬行動電話業務。
◆ 2002年1月8日「中國聯通CDMA網開通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 2002年1月8日中國網通集團北京通信控股的北京正通網路通信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成為繼中國移動、電信、網通、聯通、鐵通和衛通6大運營商外,國內第7家獲信息產業部發牌的基礎電信業務運營商。
◆ 2002年3月5日 中國移動通信與韓國KTF公司在京正式簽署了GSM-CDMA自動漫遊雙邊協議。中國移動通信率先實現了GSM-CDMA兩種制式之間的自動漫遊。
◆ 2002年3月7日中國聯通A股上市計劃順利獲得國務院審批,旨在為CDMA項目籌集資金。
◆ 2002年4月8日聯通新時空CDMA網路正式運行。
◆ 2002年5月15日中國電信集團公司與中國網路通信集團公司重組,中國電信、中國網通正式掛牌。
新組建的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是由原中國電信南方21省區市的電信公司組成;新組建的中國網通集團公司是由原中國電信北方10省區市電信公司和原中國網通公司、中國吉通公司組成。
◆ 2002年5月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實現簡訊互通互發
◆ 2002年5月17日 中國移動通信GPRS業務正式投入商用。
◆ 2002年10月1日 中國移動通信彩信(MMS)業務正式商用

閱讀全文

與上海比洋光纖通信設備有限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黑龍江特種設備檢驗研究院 瀏覽:210
機械化養護中心 瀏覽:838
上海特種設備管理 瀏覽:48
機械師改槍 瀏覽:181
機械化剪紙 瀏覽:757
美燃環保設備 瀏覽:809
濟南北斗星數控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838
自動噴塗機械手 瀏覽:457
中小型農業機械加工項目建議書 瀏覽:251
不銹鋼加工設備市轉讓 瀏覽:441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 瀏覽:110
扳手機械原理 瀏覽:61
凱格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瀏覽:61
廣毅機電設備 瀏覽:805
重慶三陽辦公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494
華技達自動化設備 瀏覽:631
東莞石碣自動化設備廠 瀏覽:131
機械制圖陳列櫃 瀏覽:246
鄭州奧鑫游樂設備公司 瀏覽:733
美邦環保設備有限公司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