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20強
2009中國工程機械20強排行榜揭曉
摘要: 中國製造業500強暨工程機械20強銷售額為1620.59億美元,比上年僅增長2.84%,增幅下降20.15個百分點。至此,20強企業連續三年的創紀錄高速增長戛然而止。從整個產業史維度審視,種種波折,無一不促成了企業的修正與升級,推動產業步入新一輪上升。
關鍵字:中國製造業500強 中國工程機械製造行業TOP20
換擋繼進
一場產業行走速度與進化路徑的切換,在經濟變天下應勢而起。
這是一段艱難的時勢。
經歷多年持續增長後,工程機械行業在增速上開起了倒車。以北美、歐洲、日本等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其原本還算穩定的需求,在動盪中難御一擊。雖然還有以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等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或藉助剛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或憑借政府的經濟刺激「重拳」,為世界輸送著需求;但與越來越廣且越滲越深的危機相比,新興引擎輸出的動力依然式微。
這種形勢帶來的直接後果是,新一屆中國工業經濟研究院、世界企業競爭力實驗室,世界製造商協會、全球製造評論中文版聯合主辦的2008年(第五屆)「中國工程機械20強」排行榜中,原本傲人的規模、利潤指標,陷入一個低谷。受此感染,在對未來進行預判時,企業普遍融入一種保守、甚至悲觀的情緒。
但無論如何,對於已然歷經多次動盪的企業而言,危機和痛苦的意義絕非如此簡單。從整個產業史維度審視,種種波折,無一不促成了企業的修正與升級,推動產業步入新一輪上升。
在2008年這輪震盪中,中國製造業500強工程機械20強的行進完善軌跡或可記錄為:
——使力調整
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給工程機械行業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需求的蕭條和業務規模的縮水。為了緩解從銷售端襲來的壓力,2008年,中國製造業500強工程機械20強企業集體性地拉開了一場廣泛而深遠的內部調整行動。從降低成本、支出,到優化整體運營流程,再到整合企業系統資源、放大資源效益等,各種舉措不一而足。
這場發端於企業內部的調整,或許不能遏制住整個行業增長趨緩的現實,但卻足以讓企業在當下低勢中,收獲良好的運營質量。
最具說服力的一個事實是,憑借2006年起步、2008年行至高點的「機構手術」,全球排名第二的小松公司,其營業利潤絕對值,歷史性地首次超越位居第一的卡特彼勒。
類似的例子也出現在中國最大的工程機械企業—徐工集團身上。經過多年調整,徐工集團在組織機構、企業治理、業務板塊等方面經歷了一個由重到輕,由繁入簡的過程。2008年,徐工集團積釀已久的治理與完善,終於以利潤飆升的形式爆發:雖然在以凈銷售額計算的20強榜單上,徐工集團的位次沒有出現變化,但在營業利潤增幅—這個最能折射企業運營質量的指標上,徐工集團赫然位列中國製造業500強工程機械20強第一。
——就利全球化
從規模增長、業務擴張,整體運營等方面看,2008年無疑是中國製造業500強中國工程機械20強「收縮」的一年。但是,從全球化角度看,2008年卻是全球工程機械企業大步邁進,並取得頗多實質性進展的一年。
經過多年的融合與發展,對任何行業、任何領域的任何企業而言,全球化已不僅僅意味著跨區域的銷售、采購,不再是簡單的資源組合與調配,而是成為企業熨平波動、參與深層次競爭的基本要件。
出於此,2008年,中國製造業500強工程機械20強企業在全球拉開了一場深廣錨定。從最基本的網路延伸拓展,到營銷服務中心建設,再到海外製造、研發基地破土等,行動囊括了產業鏈構架的各個層面。特別是在以印度、中國、俄羅斯、巴西等為代表的新興市場,2008年全球巨頭們展開了一場「撒芝麻」式的拓展;一時間,上述各個地區新建、擴建的製造基地、研發中心、服務網路、物流節點等,層出不窮。除了數量上的攀升外,巨頭們在這些地區的布設也更趨「核心化」。最直接的證明就是,2008年,卡特彼勒在中國建立了其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研發基地—卡特彼勒無錫技術研發中心。
與國外巨頭們競食新興市場不同,2008年中國企業國際化的亮點,當屬在歐美發達市場的賣力生長。無論是在歐洲工程機械產業腹地—德國,還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市場—北美,都不難見到中國企業拓展網路、建立工廠,甚至收購企業的身影。種種不同手法的國際化疾行,無疑隱含了中國企業對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強烈的企圖心與行動力。
——競爭力變道
中國製造業500強工程機械20強排行榜中,以銷售業績為衡量標准製作的榜單,與用其他指標,如盈利能力(營業利潤、營業利潤增幅、營業利潤率)等製作的榜單之間的差異,從未像現在這樣大。
除了卡特彼勒和小松的營業利潤絕對值遙遙領先之外,排行榜上的其他企業,營業利潤與規模之間本應存在的正相關被嚴重打亂。規模效應與企業效益、實力之間,不再是一成不變的等號。那些擁有強大產業鏈掌控力,在營銷、服務等環節塑造了良好盈利體質,對純粹規模擴張有著堅忍克制力的企業,正表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競爭力。
——價值遞進
適逢經濟低谷,市場需求下滑,以銷售為支點的前市場業務,給企業發展帶來的拉動作用顯出疲態。為了在有限的需求中贏得更多用戶,穩定整體運營,最大程度的實現開源,2008年企業紛紛在價值創造上,進行遞進式的自我強化和升級。其中焦點,無疑是後市場業務。2008年全球工程機械企業進一步提升後市場在整個業務體系中的地位;收購相關資源、實現內生性拓展,強化在全球市場的服務體系及服務能力;以用戶價值鏈為考量標准,延展自身後市場業務范圍。多樣且深入的行動之下,效果也顯而易見。全年,中國製造業500強工程機械20強企業後市場業務,無論在絕對規模,還是在總銷售額中所佔的比例,都有了明顯提升。
除了後市場外,企業在產品上也萃聚了更多精力,以更優化的成本,更靈活的營銷手段,更好的性能、性價比等,拉升自身與用戶的價值空間。
——路徑切換下的中國升起
2008年,中國製造業500強中國工程機械20強排行榜,全部以凈銷售額計量中國企業排名。在這個衡量標准下,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群體在中國製造業500強工程機械20強榜單上的位次並未出現大幅邁進。但這並不能理解為中國本土企業成長的後繼乏力。事實上,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前進」的表達方式甚是廣泛。與規模增長同樣重要的,還有行進路徑、發展模式、運營質量的更迭和質變。
在完成初期積累後,中國本土企業,無論從主觀、客觀而言,都不願再扮演固守低端的角色;在進一步激發「規模效應」的同時,他們開始涉足高技術、高附加值領域,並嘗試以「資源整合與轉化」的方式,縱深拓展。
在確保規模優勢,實現對高附加值領域掘進的同時,2008年中國企業更在盈利水平上煥發出勃勃生機。最好的證明就是,在本屆中國製造業500強工程機械20強排行榜營業利潤增幅分榜中,中國企業一舉攬括了10強中的前7席。當現在成為歷史,再回望2008時,我們或許可以發現,正是以此為起點,中國本土企業開始了一場向「利潤導向型企業」的進化。
② 工程機械行業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產能過剩、新型城鎮化、投資兼並、國際化戰略是過去一年工程機械行業的主題詞。我國城鎮化率從1993年的27.99%上升到2012年的52.27%,給工程機械行業帶來了旺盛的需求,是工程機械行業黃金10年的時代背景。雖然新一屆領導班子對新型城鎮化給予了無限厚望,但由投資拉動經濟轉為內需驅動已是大勢所趨,加之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保有量也已達到了一定規模,城鎮化率對行業銷量的邊際貢獻效應也在遞減
前瞻網發布的《中國建築工程機械製造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在4萬億基建投資驅動下,2010年工程機械行業的相對估值也達到了頂峰。依據新上任領導班子的風格,未來類似4萬億的政策紅利應該難再有。2011年甬溫鐵路事故、日本核危機、高通脹、房地產泡沫,2012年整個宏觀經濟投資環境放緩,使得工程機械行業景氣度在2012年經歷了嚴重下滑,時間和幅度大大超過市場預期,整個市場哀鴻遍野都認為工程機械業進入了長久的隆冬。
工程機械行業的下游需求跌到低谷,產能嚴重過剩,在工程機械行業的產能利用率持續走低。社會保有量巨大、需求透支、經濟和基建投資放緩、信用銷售風險嚴重,連行業內的龍頭企業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的矛盾也公開化、激烈化。
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依賴投資獲得高速增長的行業將難以維系,包括工程機械在內的投資驅動行業都面臨增長曲線的拐點。國內需求下滑,謀求海外發展成為不少企業的轉型思路。
從中長期來看,未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將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變為"穩定增長"。全民分食的時代過去了,以後的發展才是真正考驗工程機械企業家的創新能力、應變力與趨勢前瞻能力。
總體來說,工程機械行業目前情形不太良好,但從長遠來看,還是存在一定的增長空間。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
③ 哪裡有工程機械的產銷量數據
工程機械太廣泛了
你要看是哪個品種.
挖掘機?裝載機?還是其他.......
往上看看工程機械年報一般都有
④ 請問哪裡可以查到工程機械和農業機械各大廠家的產量或銷量
產量或銷量?
⑤ 中國工程機械下一個黃金十年來臨了嗎
國家發改委基礎產業司司長黃民近日在《中國交通報》發表題為《城市群交通應系統研究超前謀劃》的署名文章指出,交通運輸網路是城鎮化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更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前提,要合理布局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建設城際、市域、城鄉3個層次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以更好適應組團式城市發展和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的需要。
黃民指出,城市群內部的聯系主要有3個層面:第一個是城市群各城市間以城際鐵路和高速公路為骨幹;第二個是城市群中心城區與各衛星城間以市域鐵路(市郊鐵路)和快速公路(道路)為重點;第三個是城市和小城鎮間以普通國省干線公路和農村公路為重點。以這3個層次形成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適應性更好、更高、更強。
在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單菁菁看來,這3個層次的交通網中,城鄉之間,尤其是農村公路的建設最為滯後。早在2009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的目標是到2010年全國鄉鎮要通柏油路和水泥路,但截至2012年底,全國鄉鎮通瀝青(水泥)路率為88.7%,西部地區僅為78.1%。交通部也曾承認「在農村公路建設中還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壓力,特別是因為地方配套資金短缺等原因,面臨的壓力比較突出」。
2013年,對於中國而言,是改革之年;對於工程機械行業而言,則是轉折之年。作為承上啟下的一年,2013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銷量明顯好於2012年,同時也為2014年的「回暖」做了鋪墊。專家預計,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節能環保推進和海外市場拓展,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將進入下一個黃金十年。
新型城鎮化為之開啟綠燈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並討論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有關部門將根據會議討論情況作出修改。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稱,將抓緊修改完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爭取盡快發布實施。據國家開發銀行預計,未來三年我國城鎮化投融資資金需求量將達25萬億元。
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京舉行。會議指出:「要積極穩妥扎實推進城鎮化,到2020年,要解決約1億進城常住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區和城中村改造,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推動新型城鎮化要與農業現代化相輔相成。」其中,解決約1億人口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以及約1億人口在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涉及到龐大的保障房建設。按照住建部的計劃,僅2014年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目標任務就是:基本建成保障房480萬套以上,新開工600萬套以上,其中棚戶改造370萬套以上。
毋庸置疑,新型城鎮化將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必將帶動新型農村的建設步伐,大量農村房屋改造、農田水利建設、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等都將為工程機械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
專家表示,中國城鎮化率從1993年的27.99%上升到2012年的51.27%,給工程機械行業帶來了旺盛的需求,是工程機械行業上一個黃金十年的時代背景;預計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達到60%左右,將給工程機械行業帶來下一個黃金十年。
霧霾警示走節能環保路
從2013年年初爆發大規模霧霾以來,環保問題已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並引起了中國領導人的重視。
有關數據顯示,造成中國環境污染的排放物70%以上來自於製造業,它們每年產生約55億噸無害廢物和7億噸有害廢物。
在中國製造業中,工程機械是排名僅在汽車之後的第二大污染行業。其中,二手工程機械更是被稱為「環境殺手」。眾所周知,發動機是從新機下線時裝配的,隨著施工年限的延長,發動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隨之加大,二手工程機械的「無限期」使用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國內市場,二氧化碳排放超標的二手工程機械占工程機械總量的40%左右。
霧霾天氣頻頻來襲,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鍾,「綠色戰略」已經成為工程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在霧霾治理和節能環保概念的推動下,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工程機械巨頭紛紛引領企業步入「綠色時代」。
事實上,早在多年前,工程機械行業就意識到發展經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並開始不斷地探索。2008年奧運會前,為提高中國環境質量,北京為1萬輛國三以下標準的重型柴油車加裝了「顆粒物捕集器」,但從運行情況看,由於這些重型柴油車的車況普遍較差,減排效果並不好。
其後,徐工集團主動出擊,從產品油耗、性能出發,以技術創新,開啟了新能源動力的先河,率先在國內研發推出了第一台lw500k-LNG型天然氣裝載機,在行業內掀起了一股新能源動力的綠色旋風。
有專家預測,為完成節能減排任務,未來5~10年,工程機械行業將成為中國促進節能減排的重要板塊,其市場潛力不容小覷。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會長祁俊也曾表示,我國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建設工地」,工程建設將會帶動工程機械行業飛速發展,而隨著人們對於環境的越來越重視,在未來5~10年工程機械行業將成為中國促進節能減排的重要力量。
海外拓展化解產能過剩
在2013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大會上,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曾指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全球范圍來看產能依然過剩。在中國市場, 當國內GDP低於兩位數的時候,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從過去幾年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速度大概是GDP發展速度的2倍,今後如果GDP增速在7%到8%的水平,行業發展增速大概在15%左右。
在國內需求下滑,產能過剩嚴重的情況下,中國工程機械代表企業,不僅繼續鞏固在中國市場的地位,更在門檻甚高的國際市場全力突破。2013年6月28日,濰柴動力收購世界首屈一指的工業用叉車製造商凱傲;7月1日,三一重工收購普茨邁斯特剩餘10%股權,完成100%控股;9月10日,中聯重科完成對CIFA全資控股;10月31日,柳工機械收購位於波蘭Stalowa Wola市的ZZN傳動件廠;12月25日,中聯重科從聖戈班集團收購了全球干混砂漿第一品牌—德國M-TEC公司,這是中聯重科繼2008年收購義大利CIFA公司之後又一次海外並購。
盡管如此,高曉詩表示,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國際化戰略並不輕松,文化差異、面對的地方保護主義,還有全球領先品牌的直接競爭,都將給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帶來巨大的壓力。
⑥ 中國國內機械行業分析
我國城鎮化率從1993年的27.99%上升到2012年的52.27%,給工程機械行業帶來了旺盛的需求,是工程機械行業黃金年的時代背景。雖然新一屆領導班子對新型城鎮化給予了無限厚望,但由投資拉動經濟轉為內需驅動已是大勢所趨,加之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保有量也已達到了一定規模,城鎮化率對行業銷量的邊際貢獻效應也在遞減,這一趨勢在2010年後就開始顯現。具體可參見下圖,從左至右分別是挖掘機、裝載機、汽車起重機和混凝土泵車的銷量走勢,可以明顯看出2010年是一個拐點。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建築工程機械製造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顯示,在4萬億基建投資驅動下,2010年工程機械行業的相對估值也達到了頂峰。依據新上任領導班子的風格,未來類似4萬億的政策紅利應該難再有。2011年甬溫鐵路事故、日本核危機、高通脹、房地產泡沫,2012年整個宏觀經濟投資環境放緩,使得工程機械行業景氣度在2012年經歷了嚴重下滑,時間和幅度大大超過市場預期,整個市場哀鴻遍野都認為工程機械業進入了長久的隆冬。
工程機械行業的下游需求跌到低谷,產能嚴重過剩,從下圖可看出,在工程機械行業的產能利用率持續走低。社會保有量巨大、需求透支、經濟和基建投資放緩、信用銷售風險嚴重,連行業內的龍頭企業三一重工和中聯重科的矛盾也公開化、激烈化。
⑦ 我所認識的公路機械
我在工程機械行業待過,那裡一般稱你所需要得為道路機械、鏟土機械和混凝土機械等
關於這些我給你幾篇文章
一、
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標准工作的一點意見
加強標准工作 促進行業健康發展——對工程機械行業標准工作的一點意見
標准化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基礎性工作。對於工程機械行業來說,由於其 產品多樣性和使用的廣泛性,由於其在使用中涉及大量的環境和安全問題,在行業高速發展和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情況下,行業的標准工作的重要性就越來越凸現出來。
近年來,技術標准在國際貿易和各國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日顯突出。世界貿易組織(WTO)通過簽署技術貿易壁壘協議(TBT)等方式,把標准提升到了國際貿易游戲規則的地位,標准成為國際貿易中供需雙方簽訂合同所必需的基礎性文件,從而使標准具備了更為重要的屬性——貿易屬性。發達國家紛紛以技術標准,尤其是涉及國家、人身、財產、環境安全的技術標准為依據,強化其經濟和技術在國際中的競爭地位,削弱發展中國家的成本優勢,使我們面臨嚴重的挑戰。
目前,從國家到企業,對標准工作已經越來越重視了。行業標準的作用,應該是,第一,保證產品的安全和使用者的安全,規范產品符合相關的環境保護的要求。第二,引導產品的發展,包括鼓勵高新技術產品發展,同時應成為淘汰落後產品的依據。第三,應成為科學的行業管理的依據。第四,適應行業全球化發展的趨勢及產品出口的要求,促進產品出口。第五,應成為建立進口產品技術壁壘的依據。
目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標準的管理,「國際」由國家標准管理委員會歸口管理;「行標」由發改委歸口管理。下設各專業的標准委員會及分標委會具體運作,而這些標委會又分別和國際標准化組織的專業委員會相對應,主要有TC127(土方機械)、TC195(建築機械與設備)、TC110(工業車輛)、TC96(起重機)、TC118(氣動工具)等。據統計,現在工程機械全行業在用的國家標准有155個,行業標准446個,合計601個。涉及的國際標准(ISO)有230餘個。
多年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廣大標准工作者辛勤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引進消化了大量國際標准和國外先進標准,對於推動工程機械行業技術進步,提高產業和產品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工程機械行業的標准落後於產業發展的情況日漸突出,應引起全行業的重視與關心。
目前我國工程機械標准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整個標准體系不夠科學、完整,計劃經濟的色彩還比較濃,和國際上通行的標准體系內容差距較大。比如涉及安全和環保類的標准嚴重不足,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急需的關鍵技術標准少,內容上過繁過細,缺少技術包容性,有些標准實際上是捆住了企業技術發展的手腳,與市場經濟的原則相勃。第二是標准標齡過長,老化現象嚴重,更新、修定不及時,很多標准內容陳舊,大約有75%以上的在用標準是2000年以前的制定的老標准,標准滯後於產品發展的情況比較嚴重,第三,標準的有效性,市場適應性和服務能力有待提高,標準是服務於產品和產業的,標準的作用歸根到底要看它用了多少,效果如何。如果我們的標准存在相當程度的找不到、用不著、不好用的情況,水平再高也沒有用。另外標准工作中的網路化程度低,電子版本的標准還很少,缺乏准確有效的標准信息服務。
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全行業對標準的作用認識不足,對計劃經濟時期的
標准工作和市場經濟環境下的標准工作之間的重大區別認識不足。第二,法律法規的不適應。我國的《標准化法》是1988年發布的,當時我國還沒有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概念。第三,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落後。第四,標准化投入不足。我國制定一項國標,國家補助經費平均不到8000元人民幣;歐洲標委會制定一項歐洲標準的經費平均為10萬歐元。我國企業中標准化工作經費投入的也很少。
今年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十一五」時期是我國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標准化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為此,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制定了「標准化十一五」發展規劃,全面規劃了未來五年我國標准化工作的發展。
「規劃」中提出的發展指導思想是:「堅持自主創新,全面實施技術標准戰略」,「發揮政府推動作用,增強全社會標准化意識,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共同參與標准化活動」,「不斷提高我國標准化工作總體水平和標準的市場適應性,著力提升我國在國際標准化活動中地位和作用,提升我國產業水平和綜合競爭力」。
「規劃」提出了在「十一五」時期標准工作的主要目標是:
1、加快標准制修定速度。力爭每年制修定6000項標准;標准制定周期控制在2年以內;標齡控制在5年以內;逐步解決標准制定速度慢和高新技術標准滯後的問題。到2008年,完成修訂9540項,同時每年完成制定近5000項國家標准。到2010年,實現每年制修國家標准6000項,其中形成以自主創新技術為基礎的標准2000項。
2、積極推動採用國際標准和國外先進標准。到2008年相關聯國際標准采標率達到60%;到2010年達到85%。
3、加快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建設。到2008年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由目前的700各增加到2000各;到2010年力爭達到2600個。
4、加大參與國際標准化工作力度。要積極參與國際標准制修定工作,重點參與500項與我國產業密切相關的國際標准制修定工作;加大國際標准化人才培養力度,建設一支1000人的國際標准化專家隊伍,爭取承擔國際標准化組織秘書處數量的6%。
總的目標是到「十一五」末,我國標准化工作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
「規劃」在「工作任務」一節中針對各個行業提出了全面具體的要求,其中和工程機械行業有關的主要是:
●推動企業積極參與制修定國家標准,強化標准與市場的關聯度,鼓勵企業承擔產品類標准化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工作,支持企業申報國家標准制修定項目和起草標准,鼓勵企業出資制修定產品類國家標准。
●加快傳統產業標準的更新和提高,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其中標准制修定的重點項目涉及工程機械的有:工程施工機械標准、物料搬運設備標准、礦山機械。
●關於機械安全及綠色製造標准,包括安全設計、安全防護、安全檢測與試驗、生產過程安全、機械電器安全、綠色設計方法、優化下料、再製造方面的標准等。「十一五」期間要完成安全標准約50項,綠色製造標准80項。
●特種設備安全標准。包括起重機械、電梯等安全標准,到「十一五」末,要完成65項安全標準的修定工作。
●節能標准。重點開展終端用能產品強制性能效標准,高效節能產品技術規范等,到「十一五」末完成150項制修定工作。
由上可知,我國標准化工作正在進入一個新的、大發展的關鍵階段,同樣,工程機械行業的標准工作也正在蓄勢待發,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把工程機械標准工作搞上去,促進全行業的健康發展,是擺在全體工程機械同人們面前的重要任務,這里,談幾點不成熟的意見:
1、提高認識,加強宣傳。標准工作關系全行業發展,和每個企業都息息相關,應該進
一步提高對標准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落後的標准不可能生產出一流的產品,標准不對路,國際貿易要受到很大的影響。這里有一個眼前利益和長遠發展的關系問題,也有每個企業和全行業的關系問題;另外,標准工作是公益性的事業,是服務於全行業的非贏利性的工作,不是什麼權力的場所和控制的手段。所以,要充分發揮全行業的積極性,特別是企業的積極性。要利用各種手段,大力加強標准化知識的宣傳和標準的宣貫工作,提高企業的標准化意識,特別是提高企業負責人和管理人員的認識。
2、組織好標委會是標准化工作能否做好的關鍵。目前,工程機械行業幾個重要的國標委正在籌建,各標委會秘書處籌建部門正在全行業徵集標委會委員人選。希望全行業的企業、協會及各分會、事業單位積極推薦適合條件的專家進入新的標委會工作,使標委會更具代表性、權威性,帶領全行業把標准工作推進一步。
3、企業是標准工作的主體,是標準的主要使用者,希望行業的企業,尤其是大型骨幹企業,更主動的參與到標准工作中來。要配備職稱、穩定的專職標准工作人員;多和標准主管部門、行業協會、標委會聯系溝通,積極爭取標准立項起草工作,積極爭取參與有關標準的國際會議,如有可能,應有適當的資金注入或贊助,以爭取更大的標准話語權,
4、標准工作是行業協會核心服務項目之一,按照國際上發達國家的管理,協會標准應該成為協調行業生產,維護行業共同利益的工具之一,應該是行業標準的重要部分。在我國現有標准管理體制下,協會及各分會也應積極參與,發揮優勢,盡可能做一些組織協調,信息溝通,宣傳宣貫工作。標准工作是全行業的事,應該歡迎全行業參與,但不希望壟斷。應該團結起來共同把我國工程機械標准工作搞好。
——本文由技術中心辦沈銳華摘自《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007年6月簡報
二、
工程機械行業周期性弱化提升投資價值
從中國工程機械製造企業過去的發展歷程來看,這些企業業績的波動性較大,因此投資者對工程機械企業疑慮較大,估值較低。但我們分析認為,未來中國工程機械製造企業業績的波動性將趨於緩和,相應地其估值水平還存在進一步的提高空間。我們對未來工程機械企業周期性弱化的判斷是基於以下幾個因素。
經濟增長對固定資產投資有較高依賴性。目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很大部分來自於固定資產投資的推動,從1992年的17.2%增長到2006年的44.6%。我國經濟增長對固定資產投資的高依賴性決定了固定資產投資不會「急剎車」,因為固定資產投資「急剎車」必然會導致GDP增速大幅回落,這對經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也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調控手段市場化,調控政策「有保有壓」。由於經濟增長對固定資產投資有較強的路徑依賴,因此政策在進行調控時充分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一方面,宏觀調控政策實施的是「有保有壓」,06年調控重點是生產能力過剩的一些行業,如鋼鐵、電力、冶金等,而07年調控重點是「三高行業」,而對工程機械需求量比較大的交通水利、基礎設施、房地產等調控的力度相對較小。另外,政策在進行調控時,更多採用的是市場化手段,如加息、收縮信貸規模,並沒有採取以往的「一刀切」的行政性調控手段,希望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達到政策調控目的。而這種調控方式可使固定資產投資平穩著陸,從而不會對經濟造成過大影響。
出口增長和進口替代可平滑周期波動。隨著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製造能力的增強,國內企業的工程機械產品已經基本上能滿足國內用戶的需求,由於國內產品良好的性價比優勢和本土優勢,國內產品代替進口產品的趨勢明顯。同時,近幾年中國工程機械出口大增,到2006年末出口已佔銷售額的25%。隨著中國工程機械製造企業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和海外銷售網路布局的完成,出口占消費額的比例將進一步提高。顯然,中國工程機械進出口良好發展形勢對未來行業波動的平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行業產品種類和系列日益完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很多產品都是從無到有,填補國內空白,如:混凝土泵車、挖掘機、旋挖鑽機、履帶式起重機、盾構機、攤鋪機、銑刨機等產品。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不僅產品種類日益豐富,產品的系列也在完善,如:裝載機、推土機、平地機、壓路機、汽車起重機、叉車等產品。中國工程機械產品種類和系列趨於完善也會起到平滑行業周期的作用。
最後,資金來源相對寬松。從歷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構成也可以看到,自籌資金的比重越來越高。近幾年,隨著企業效益好轉,工業企業利潤大幅度增長,企業自有資金十分寬裕,投資慾望強烈。另外,企業產品多元化系列化發展。近年來,中國工程機械製造企業自身的產品趨於多元化系列化,很顯然,這也將會使得中國工程機械製造企業的業績波動趨於緩和。
——摘自慧聰網工程機械頻道
三、
工程機械品牌購並後的五大渠道整合障礙
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出現整合是遲早的事情,這也是市場發展的一般規律。
由於歷史遺留原因,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集中度很低,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導致市場競爭秩序混亂,持續多年的價格戰就是最好的證明。最近兩年來,隨著卡特彼勒、沃爾沃、特雷克斯、中聯重科、柳工、龍工等國內外工程機械強勢品牌展開的一系列品牌購並行動,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終於迎來了從無序競爭走向有序競爭的市場整合年代!在這次以品牌購並為主旋律的市場整合大戲中,渠道無疑是品牌購並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尤其是對外資品牌而言更是如此。在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發展迅速的今天,渠道對一個品牌的生存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某種程度上甚至超越了產品。因此,渠道整合是品牌購並雙方及其代理商關注的焦點,其成敗直接關繫到品牌購並的成功與否。
障礙之一:企業文化沖突
表面上,企業文化似乎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卻又給人實實在在的感受。每個品牌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的特色企業文化,而這種企業文化又會在廠商合作的過程中逐漸感染代理商,使整個渠道都會浸淫在這種文化中而不自覺。相信很多代理知名外資品牌的代理商都會有這樣的感覺,與廠家合作時間越長,受廠家企業文化的影響越深,特別是那些實行品牌專營的代理商,基本上沒有擺脫廠家企業文化影響的可能。況且,向代理商灌輸企業文化,利用企業文化影響代理商,又是廠家的基本戰略,一般不會輕易放棄。當兩個品牌之間發生購並行為之後,一個企業內不可能同時存在兩種企業文化,這就意味著被購並品牌的代理商必須盡快接受新品牌的企業文化,弱化直至放棄原有品牌的企業文化影響,這個轉變過程是痛苦且漫長的,它涉及到代理商上至經營理念、下到行為方式的改變。
障礙之二:營銷策略沖突
看一個品牌的營銷策略,只需要觀察其代理商的營銷策略就可以了,因此,代理商的營銷策略與所代理品牌的營銷策略是一致的,否則就會南轅北轍。品牌購並的結果,必然是被購並品牌營銷策略的改變,其原有代理商的營銷策略勢必隨之改變,意味著代理商必須重新調配企業資源,稱得上是「傷筋動骨」。
障礙之三:營銷管理沖突
營銷管理沖突主要體現在管理規范化程度和管理精細化程度上。一般來講,強勢品牌的營銷管理大多比較系統完善,其代理商也比較習慣這種管理方式,管理貌似死板,而實際上整體效率較高。但是,多數工程機械企業的營銷管理還處於粗放管理階段,靈活有餘而規范不足,受廠家影響,其代理商的營銷管理大多也是這樣。一旦出現品牌購並,被購並廠家的代理商很快會有一種「窒息」的感覺,至少是一種「不爽」的感覺,因為約束增多了、規矩增多了,營銷管理的隨意性大大減少。
障礙之四:代理模式沖突
盡管代理制銷售模式已經成為工程機械產品的主流銷售模式,但不同品牌的代理模式不盡相同,這種差異主要表現為「獨家代理與多家代理之間的差異」、「單層次代理與多層次代理之間的差異」和「大代理商和小代理商之間的差異」。強勢品牌的代理模式往往具有獨家代理、單層次代理和大代理商的特點,當其購並弱勢品牌之後,必定按照原有代理模式對被購並品牌的代理商進行整合,這樣一來,多數被購並品牌的代理商就會面臨代理權被取消、或代理級別被降低的可能。
障礙之五:競爭產品沖突
現階段,代理商同時經營具有競爭關系的兩個品牌產品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非強勢品牌往往為了銷量最大化而不敢輕易採取強力措施制止代理商的「腳踏兩只船」行為。廠家之間的品牌購並,也直接迫使代理商在自己代理的品牌中間進行取捨。代理商如果希望繼續代理強勢品牌,必須舍棄其他品牌,因為強勢品牌往往不會容忍自己的代理商同時經營競爭對手的產品。對代理商而言,這不僅是放棄部分既得利益,也是放棄利用多品牌經營制衡廠家的權力。
——摘自慧聰網工程機械行業頻道
⑧ 我國工程機械發現史分為幾個時期,每個時期各有什麼特點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是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成長而發展起來的。在解放初期,我國的工程機械除了從舊社會由美國善後救濟總署遺留下來的一些破舊的美式機械和若干小型維修工廠外,可以說是「一窮二白」。
六十年的風風雨雨伴隨著共和國的前進步伐,中國的工程機械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我國機械行業一個重要的支柱產業,在國內市場中,國產工程機械行業已經成為主力,進口設備一統天下的局面已經結束,國際市場的開拓發展迅速,近幾年來每年的出口金額以60%的速度在增長。60年的變遷正可謂是翻天覆地。
回顧我國工程機械60年的發展歷史,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建國後的最初十年,國家百廢待興,工程機械沒有列入國家發展的重點,以使用、修理和配件生產為主,除了少量地生產一些簡易、小型的工程機械外,可以說基本上沒有自己的工程機械製造業。上世紀的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我國開始步入了工程機械行業形成和發展的起始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一批原來的修理企業開始研發工程機械產品,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工程機械的骨幹企業。1961年一機部成立了工程機械專業局,負責全國工程機械的發展和規劃工作,從此我國工程機械進入了有計劃的發展階段。在這一時期工程機械行業一些重要的專業研究所,如一機部的天津工程機械研究所、建工部的建築機械研究所、交通部交通科學研究院的築機專業研究室等相繼建立,為我國工程機械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研究和設計開發的基地。同樣也在這一時期,唐山鐵道學院、同濟大學、西安公路學院、北京水電學院等成為第一批設立工程機械專業的高等學校,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批工程機械的專業人才。當時的中國正處在西方國家嚴密封鎖之中,技術信息十分閉塞,我國工程機械技術人員是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進行研究和開發工作的,那時的產品設計連樣機也無法提供,技術人員往往只是憑著幾張照片或看到的機器外貌,琢磨著進行設計。有一件事,至今還深刻地留在我的腦海中,記得大約是1964年左右英國第一次在中國舉辦工業展覽會,會上展出了一台履帶推土機Challenger33(挑戰者33型),其新型的外貌引起了轟動,業內的人士競相去北京展覽會觀看、拍照。展覽結束後,這台設備賣給了中國,被送到宣化工程機械廠進行測繪,這大概是開創了我國引進大型工程機械進行測繪、仿製的先河。以後我國第一台大馬力推土機T-180也是在測繪小松D-80推土機上開始的。因此,可以說從六十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是我國工程機械發展歷史上經歷的測繪仿製階段。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為共和國的發展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工程機械行業同樣不能倖免於難,只是由於本行業的一些有責任性科技人員的堅持努力仍然研製開發了一些新產品,但是從整個行業來看基本上處在緩慢停滯的階段。進入80年代後在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路線的指引下,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又恢復了蓬勃發展的活力。在此期間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影響最大的是國家提出了「引進、消化、吸收」的產業政策。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徐州工程機械廠、山東推土機總廠、西安築路機械廠等一大批骨幹企業在工程機械行業的各個領域內引進了國外的先進產品和技術,改善了生產條件,建立了規模化的生產體系,在產品的數量、品種、質量方面大大縮短了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使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在整體技術水平上踏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奠定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向現代化發展的基礎。
在共和國迎來六十周年華誕而進入新世紀之際,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一方面國家基礎設施的建設在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帶動下,大大刺激了國內工程機械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國外企業的進入、國內企業的擴張,使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局面。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和實力,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深層次問題,諸如產品技術的雷同;盲目發展、低水平重復導致價格上的惡性競爭;市場競爭缺乏誠信原則;沒有同行之間的磋商和引導機制;在政策、法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不夠等等。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出路就是加強自主創新,進入廿一世紀後國家提出了建立創新國家、創新社會的戰略決策。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近些年來國內工程機械企業在對技術創新的認識、技術創新的資金投入、研發基地和手段的建設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正進入一個從主要復制他人技術過渡到自主創新的新時期。技術創新尤其是原創性的技術創新是要付出艱苦勞動和巨大努力的,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要創立起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國品牌,真正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夥伴而屹立於世界同行之中,就需要我國的工程機械企業和科技人員付出比前人更為艱巨的努力。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險沿著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現在,解放前就從事工程機械技術工作的老一輩專家都已仙逝,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奮戰在工程機械行業第一線的同仁們也已大都退出歷史舞台,我們寄希望於新一代的工程機械行業的同仁們,你們任重而道遠,努力吧,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新的輝煌將在你們手中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