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馮培恩的介紹
馮培恩,男,漢族,1943年10月生,浙江鄞縣人,1965年9月參加工作,聯邦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設計專業研究生畢業,工學博士,我國著名設計學專家,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浙江大學台州研究院院長、浙江大學機械設計研究所所長。曾任浙江大學副校長,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等職。主要研究領域:1、設計理論和方法學(概念創新設計、智能設計、組合化系列化設計等); 2、廣義優化設計;3、工程機械智能化、綠色化和計算機輔助設計。
❷ 馮培恩的成長故事
「這個中國人像牛一樣不知疲倦」
1981年4月,37歲的馮培恩滿懷科教興國的熱情去德國深造,從此開始進入了5年如一日的留學生涯。 異國他鄉的特殊風情,使馮培恩對祖國的概念感受特別強烈。德國的科技、教育以及經濟發展水平遠遠領先於世界,在許多德國人心目中,中國至今只不過是一個文明古國而已。馮培恩剛到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機械設計研究所時,那些比他年輕十來歲的德國助教們與他說話時總是居高臨下,盛氣凌人,表現出典型的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感。馮培恩沒有絲毫的自卑和泄氣,對這些人他從不理睬。他以科教興國的信念為動力,爭分奪秒、廢寢忘食地學習和研究,決心以優異的學習成績和研究成果回敬這種傲慢,為祖國和人民爭光。 馮培恩的導師拜茨教授是柏林工大機械設計研究所所長,是世界上享有盛名的設計學專家,他對馮培恩的吃苦精神十分敬佩。拜茨常向他的朋友介紹說:「我要在上班時間忙於找德國人談工作,而找馮培恩談工作,可放在下班或雙休日時,因為那時他准還在。這個中國人一周工作7天,像牛一樣不知疲倦。」馮培恩專心致志地從事於設計方法學、優化設計與工程機械設計的跨學科研究。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首先開辟了優化方法學新分支,獨立研製成大型CAD軟體,成功地應用於德國工業界。接著,他又優化設計成功三角塊機構挖掘機,僅操作一組油缸就能達到其他挖掘機同時操作三組油缸才能達到的水平推進和平行提升的效果。德國一家著名的工程機械公司應用馮培恩這一成果開發出了新型的挖掘機,被國際工程機械界譽為對傳統挖掘機的革命性變革。另一家著名的德國公司在中國同行前也不得不承認:馮培恩的技術比他們領先三年,並多次邀請馮培恩前去講學。那幾位妄自尊大的德國同事也開始主動來找馮培恩討論問題和交流經驗了。馮培恩以實際行動贏得了人們對中國人的尊重,為祖國爭了氣。
「我還有比學位更重要的事情」
「個人的命運是與國家的命運休戚相關的。」這是馮培恩留德的深刻體會。當時,我國一批國營企業人員去德國引進技術。德方接待負責人為了有助於取得中方對產品的信任和聯絡感情,指著「三角塊機構」挖掘機介紹說:「這是你們中國人馮培恩幫我們設計的!」當時中方有一位廠長很想購買這種產品的製造許可證,但鑒於德方要價太高,就找馮培恩出面通融,希望在價格上得到優惠。馮培恩滿口答應了。他認為這是自己一手設計的產品,給中國人優惠是理所當然的。不料這家公司的老闆卻不買賬,還說:「中國人買不起,我可以賣給其他國家。」這件事深深刺疼了馮培恩的那顆愛國之心,他清醒地意識到:自己身在異國,是在替外國人做事,而不能為自己的祖國出力。更使馮培恩難以容忍的是,當這家公司得知他即將獲得博士學位時,竟然要求他交出資料與設計軟體,並通過馮培恩的導師拜茨對他施加壓力。如不交資料就不能授予博士學位。拜茨是德國人,他當然也很愛自己的國家,向馮培恩說明了原意。馮培恩堅定地說:學位對我來說固然很重要,但是,我還有比學位更重要的事情。師生之間的談話在沉默中結束了。此後拜茨隻字不提交出技術資料一事,他深為馮培恩這種強烈的愛國精神所感動,並當著馮培恩的面打電話給公司,為他的行動進行辯解。 熱愛自己的祖國,總是受人尊敬的。馮培恩不僅順利地獲得了工學博士學位,而且在回國之前,導師拜茨特意與他合作在德國申請了一個國際合作項目,把全部10萬馬克科研經費用來購買研究設備,都運到中國,支持馮培恩回國效勞。那家與馮培恩不歡而散的德國公司最終也沒能掩飾住他們對馮培恩的聰明才智和愛國精神的敬佩之情,在馮培恩毅然回國後還兩次邀請他赴德國講學。
「最干凈的一本留學生護照」
臨近回國,駐德使館的教育參贊看了馮培恩的護照驚嘆不已,說這是他第一次見到這樣干凈的一本留學生護照。馮培恩在長達5年的留德期間,竟然沒有一次去第三國游覽的記錄。更令德國人欽佩不已的是,在德國的5年裡,馮培恩沒讓妻子去德國團聚過一次。人說十年磨一劍,馮培恩卻是要「五年磨一劍」,他哪有時間去照顧妻子呢!回國後才知道,在馮培恩留德的5年中,妻子曾兩次因病住院,幼女也跟著吃了不少苦。聽著聽著,他不覺鼻子一酸,暗自許諾,要找機會彌補一下做丈夫和父親的責任。 可回國後,馮培恩馬上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學和科研工作,根本沒有時間去兌現他的許諾。 1988年以來,馮培恩先後主持國際合作項目、國家及省部級科學基金和有關項目11項,同時還承擔了與十幾家國有骨幹企業的合作項目。一項項高、精、尖的科研項目隨著馮培恩及其學生們的埋頭苦幹開花結果。他們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了廣義優化設計方法學概念,首創柔性優化技術,首先實現初始方案的智能生成和可行化……同時,他們對液壓挖掘機的設計理論、方法和技術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研製成包含20萬條語句,有自主版權的一體化智能CAD軟體,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占國內挖掘機行業總量80%的十幾家大中型企業採用他們的研究成果,開發和優化了數十種新機型,產生經濟效益達億元。這些研究成果處於當前國際先進水平,先後榮獲1993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4年光華科技基金一等獎和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與此同時,馮培恩還率先著手研究工程機械機電一體化技術。他帶領學生們一起研製成功實驗用智能化採掘機器人和多功能組合式工程機器人;在國際上首先實現採掘機器人作業過程的分級規劃和局部自主控制。這些研究成果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先後榮獲1994年四川省優秀新產品一等獎和四川省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1995年國家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馮培恩在工程機械領域中取得的卓越成就引起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強烈關注。近幾年來他多次應邀赴德、法、美等國20餘家著名大學和公司講學,1987年在德國國際建築機械會議上作為榮譽客人應邀作大會專題報告,1995年在日本建築機器人和建築自動化國際會議上被特邀擔任會議分組主席,一次又一次實現了為中國人揚眉吐氣的願望。
上述文字引至九三學社浙江省委員會網站-九三風采-人物專訪欄目,有刪減。材料摘自《情系中華》1998年第6期。
❸ 馮培恩的研究成果
1975年起在國內率先開始工程機械CAD的研究。
1981—1986年在聯邦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機械設計研究所從事設計方法學、優化設計與工程機械設計的跨學科研究,開辟優化方法學的新方向。
1986年回國後首先提出以全系統、全性能和全壽命周期優化為目標的廣義優化設計理論,方案智能生成和柔性優化方法、基於多Agent的分布式協同優化技術、基於區間分析的系列化設計方法等;建立原理解特徵模型和智能概念設計目錄,提出基於基因工程的概念設計策略。開展工程機械機器人化技術的研究,首創集工況監測與故障查找、節能控制、遠程無線遙控和局部自主智能操縱於一體的液壓挖掘機器人。
1986年來,主持20餘項國家和省部級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品研發項目,十幾次出國訪問講學,合作研究和參加國際會議。在國內外正式發表300餘篇學術論文,出版一本德文專著、多本中文著作及譯著,獲得多項發明專利和軟體版權,科研和教學成果先後榮獲10餘項國家和省部級獎勵或榮譽 。
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液壓挖掘機現代設計理論方法和技術的研究和應用,1995年。
❹ 馮培恩的人物簡介
196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工程機械專業本科 。
1965-1980年,任機械工業部太原重型機械學院教師。
1981-1986年,聯邦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機械設計研究所訪問學者。
1985年獲聯邦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
1986-1989年,任浙江大學副教授。
1989年至今, 任浙江大學教授、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審批為博士生導師。
期間:先後擔任浙江大學機械繫設計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學機械繫主任、機械設計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副院長、遠程教育學院院長,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九三學社省委會主委、浙江大學副校長 ,浙江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等職。
現任浙江大學台州研究院院長、浙江大學機械設計研究所所長。
❺ 浙江大學車輛工程的導師簡介
馮培恩,男,教授、博士生導師,1965年畢業於同濟大學工程機械專業本科,1985年獲聯邦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擔任浙江大學機械設計研究所所長、副校長。在國內率先開始工程機械CAD的研究。從事設計方法學、優化設計與工程機械設計的跨學科研究,開辟優化方法學的新方向。首先提出以全系統、全性能和全壽命周期優化為目標的廣義優化設計理論,方案智能生成和柔性優化方法、基於多Agent的分布式協同優化技術、基於區間分析的系列化設計方法等;建立原理解特徵模型和智能概念設計目錄,提出基於基因工程的概念設計策略。開展工程機械機器人化技術的研究,首創集工況監測與故障查找、節能控制、遠程無線遙控和局部自主智能操縱於一體的液壓挖掘機器人。在國內外正式發表200餘篇論文,出版一本德文專著、多本中文著作及譯著。研究成果先後榮獲10項國家和省部級獎勵或榮譽。現兼任聯邦德國工程師協會會員,英國《Engineering Design》編委,中國工程機械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挖掘機械研究會理事長,國際機器與機構理論學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現代設計法研究會CAD學會副理事長,中德合作《工程設計》主編,《中國機械工程》編委會副主任等職。還兼任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浙江省政協副主席和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
俞小莉,女,教授、博士生導師。與浙江大學分別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85.08留校任教。1995.07-1996.01日本北海道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1996.04-1997.03香港理工大學作高級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向:車輛工程中的熱、機疲勞可靠性、車輛熱管理、車用動力能源多元化等。作為負責人承擔了國家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博士點專項基金項目、軍工項目、省部級項目和重大橫向項目等近40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排第2)、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發明專利20餘項,發表論文200多篇。在研項目主要包括國家安全重大基礎項目、軍品配套項目、浙江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和企業委託技術開發項目(重大橫向項目)等。 現任浙江大學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所長,浙江省內燃機學會理事長、浙江省汽車工程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農機學會常務理事、能源與動力專業委員會主任、浙江省科協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內燃機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內燃機學會測試技術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兵工學會高級會員、發動機專業委員會委員。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
郝志勇,男,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交通大學本科和碩士研究生畢業,天津大學博士,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博士後(英國皇家學會獎學金資助),德國漢諾威大學訪問教授(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天津大學兼職教授。主要從事內燃機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汽車與發動機NVH和CAE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1987年最早在國內開設了內燃機現代設計理論和方法的研究生課程,1996年在國內最早開創了內燃機現代設計理論和方法及熱力發動機雜訊控制研究博士生培養方向,已培養研究生70多人,多年一致致力於打造我國發動機自主開發品牌(ANVL)。作為課題負責人已先後完成了數十項科研項目,其中國家級7項,省部級10多項,有七項研究成果通過省部級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作為負責人完成的科研項目「內燃機氣缸壓力無孔測量系統」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8),「動力機械裝置振動主動控制理論及其應用」先後獲得天津市發明金獎、國際發明展銀獎以及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999),「動力軸系扭振實驗台」獲得天津市優秀發明獎和全國發明展金獎以及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內燃機聲振信號測量及其對工作過程識別的研究」獲得天津市自然科學三等獎(2003),「階梯軸系扭振彈性波主動控制的研究」和「大型汽輪發電機組軸系扭振危害及其控制的研究」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還在國內率先開展了「熱機結構動力學系統與熱力學系統的耦合性能影響研究」,「柴油機等強度輕型化設計開發」,「汽車低雜訊輕量化設計研究」以及「鎂質車體前端NVH性能設計與開發」等一些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科研項目。獲得國家專利4項,發表學術論文180多篇,EI、SCI檢索70多篇。作為子項目負責人參加完成的項目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個人曾榮獲光華科技獎、容閎科技獎、寶鋼優秀教師獎、天津青年科技獎、通用汽車中國高校創新人才獎、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獎和教育部優秀年輕教師基金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首批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研究方向:汽車與發動機振動雜訊控制、汽車與發動機輕量化設計、發動機現代設計方法、發動機整機設計開發、汽車與發動機進排氣系統設計、發動機橡膠液壓懸置設計等;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消息來源:浙江大學汽車與發動機振動雜訊實驗室網站)。
周曉軍,男,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從事車輛工程、振沖噪控制與信號處理、機械設計與製造、無損檢測、自動化及計算機輔助測試與控制、機電一體化、機器視覺及可視化方面的教學、科研和系統開發工作。承擔或完成了與此相關的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應用項目。其間取得了包括基本理論與方法,新技術與軟、硬體應用系統在內的較為系統的成果;據國際聯機查新檢索鑒定認為部分成果處於國內、外領先水平;所開發的一些具有先進水平或填補空白的應用系統,已服務於國防、航空、汽車等工業領域。中國無損檢測學會理事。浙江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浙江省無損檢測分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研究方向:製造自動化與光機電一體化、檢測、信息處理與質量保證、車輛檢測、試驗與控制、車輛製造過程自動化、車輛虛擬儀器、虛擬測試與模擬。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製造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消息來源:浙江大學機能學院網站)
宋小文,女,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機械設計及理論專業、車輛工程專業)。1989年7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92年7月畢業於浙江大學應用數學系計算幾何與圖形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96年3月畢業於浙江大學機械繫機械製造專業,獲工學博士學位。1996年留校任教於浙江大學,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2001.11~2003.2 美國 Brigham Yang University 計算機系,高級訪問學者。主講課程:「計算機輔助設計」、「工程圖學」、「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技術(雙語)」、「機械產品數字化建模」。作為項目負責人或主要參加者承擔和完成國家、省部級項目、市級項目、企業橫向合作項目40餘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20餘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4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其中SCI收錄論文8篇,EI收錄論文10餘篇,培養碩士研究生20餘名,協助培養博士研究生2名。曾榮獲浙江大學獎教金、工會工作積極分子等榮譽,擔任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審專家(2010-2012)、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設計分會全國模具設計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秘書長、浙江省機械工程學會塑性工程與模具分會副秘書長。浙江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核心成員 。工作研究領域——設計理論與方法: --產品建模及設計規劃; --創新設計理論; --基於模擬的分析及優化設計技術; --圖形圖像信息處理與分析。 車輛工程: --車身數字化設計與空氣動力學分析優化; --底盤系統數字化設計與性能分析優化。 模具設計與製造技術: --模具現代設計方法; --模具性能模擬及分析優化。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
胡樹根,男,教授,畢業與浙江大學。先後從事與製造業信息化項目、模具設計製造技術、逆向工程技術、計算機輔助測控技術、基於數值模擬的成型工藝參數智能設計、計算機輔助排樣優化系統、計算機輔助模具報價分析、汽車零部件設計、基於虛擬樣機技術的車輪隨即側滑模擬分析及懸架參數優化、EPS數學模型及控制策略研究、汽車轉向技術。車輛工程專業主要研究方向:現代設計理論與方法、汽車數字化設計與分析、汽車模具設計分析與製造、汽車現代製造技術。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
許滄粟,男,工學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浙江大學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內容:柴油機噴霧霧化、激光點火機理研究、汽車電子等。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212室,現帶的研究生有周旋、胡洋洋、王洪濤、劉陽訓、鍾安昊。
熊樹生,工學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導師,注冊機動車鑒定評估師,國家級能源與動力實驗教學中心常務副主任。1994年本科畢業於天津大學內燃機專業,1997年碩士畢業於天津大學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00年博士畢業於浙江大學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後留校從事教學科研,研究方向為新能源的車用及多元化利用。現為中國內燃機學會、中國沼氣學會會員,國家基金委評審專家、浙江省及杭州市政府采購評標專家,杭州市汽車仲裁院仲裁員,江西省渦旋機械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曾到阿根廷、墨西哥進行短期合作研究。完成了多項國家和省部級基金項目,國防軍工項目以及企業的重大研究開發項目,研究的內容主要涉及氫燃料發動機、CNG、LPG、沼氣、煤氣等氣體燃料發動機及汽車、柴油車的顆粒捕集再生裝置、混合動力系統、純電動汽車、渦旋機械、新型發動機等,還開發了機動車檢測測試系統。在國家一級刊物或國際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被SCI、EI收錄的十多篇,申請專利近40項,其中發明專利三十多項,獲省部級和教育廳科技進步獎各一項。先後擔任《汽車構造》、《汽車專業英語》、《汽車電子應用》、《汽車檢測與診斷》、《汽車性能與評價》等課程的主講教師,指導《汽車認知實習》和《汽車駕駛實習》,是勞動部「二手車鑒定估價師」、「汽車碰撞估損師」職業資格證書的認證培訓講師,現為《內燃機學報》特邀編委,國際氫能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兵工學報》評委,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特聘教授。獲浙江省高校第五屆教學大賽優秀獎,浙江大學機械與能源學院第三屆教學技能競賽二等獎,2008年浙江大學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三等獎,2010年能源系教學競賽二等獎,浙江大學優秀班主任,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曾任台州市科技局局長助理,麗水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助理,現掛職浙江省龍泉市,任龍泉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市長助理。研究領域: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新能源汽車(消息來源:浙江大學個人主頁)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研究所。
朱紹鵬,女,副教授,2003年7月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自動化控制系,2006年3月在日本千葉大學電子機械繫統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10年3月在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系統設計與管理專業獲系統工程學博士。現為浙江大學求是青年學者,入選浙江省青年科學家培養計劃。研究方向: 1.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匹配及控制。 2.新能源汽車商業運營模式創新。 3.車輛系統動力學分析及控制。教學工作: 本科生課程:《模型驅動開發與控制系統設計》、《系統論》、 《現代電動汽車技術》 獎勵榮譽:1.電動汽車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浙江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3。2. 浙江大學2011-2012學年優秀班主任,2012。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
李道飛,男,副教授。1999年9月-2003年7月:於 吉林工業大學 汽車工程學院 攻讀 車輛工程專業 本科學位;2003年9月-2008年6月:於 上海交通大學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 攻讀 車輛工程專業 工學博士學位;2008年6月-2010年7月:助理研究員,於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做博士後研究;2010年7月-2015年12月:助理研究員;2016年1月-: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期間:2011年8月-2011年11月:訪問學者,University of Missouri;2014年-2016年:Visiting Schola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Michigan;研究方向:1、車輛系統動力學與控制 2、智能車輛、自主/半自主駕駛 3、新能源汽車及其控制系統 - 氣動-內燃混合動力 - 電動車輛。
辦公地點: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動力機械及車輛工程研究所